第62頁(第1/2 頁)
六歲登基的順治皇帝是位憂鬱敏感的少年天子。繼位後,他始終置身於政治危機及情感挫折的漩渦中,承受著同齡人想像不到的磨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直處於傀儡皇帝的尷尬境地,忍受著&ldo;皇父攝政王&rdo;多爾袞的跋扈與專權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宮廷危機的困擾;另一方面他性格內向,體質孱弱,情緒不穩定,不得不時時提防疾病的襲擊。尤其&ldo;避痘&rdo;一事,曾經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ldo;避痘&rdo;一事,早在清入關前太祖、太宗時期就已風行。17世紀以來,一場大規模的天花疫情席捲亞歐大陸,斷斷續續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當時中國北方是天花的重災區之一。這一時期,恰逢清政權在中國北方關外驟然崛起。
據《滿洲實錄》記載。清政權第一次遭遇天花,發生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三年(1618)。這年九月,努爾哈赤起兵四萬徵討另一個強敵部落‐‐蒙古葉赫,曾揮兵直入發生&ldo;痘疫&rdo;的烏蘇城,收降三百戶。
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天花更加猖獗流行。&ldo;避痘&rdo;一詞開始在官方史書上頻繁出現。史書記載,天花流行時,身為君王的皇太極不得不常常離開宮中,出外避痘。盛京城外的長寧寺(現瀋陽市內,後被毀)一度曾是皇家避痘的重要場所。除了躲在深宮不出,皇太極還常以打獵的名義,帶上眷屬糧食,跑到葉赫大山裡去&ldo;避痘&rdo;。《東華錄》記載:天聰五年(1631)六月,大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瑪病逝。當時天花流行,皇太極正在&ldo;避痘&rdo;,沒有前往臨喪。之後,皇太極甚感過意不去,欲由避痘所前往代善住處慰問。代善連忙叫人阻止,說:&ldo;聖躬猶未出痘不宜來。&rdo;皇太極卻執意前往,最終協商結果,兩個人跑到十里以外人煙稀少沒有痘疫傳染源的荒郊野外,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君臣會面。
清初的天花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威脅皇室,而且在社會上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及社會恐慌,引發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
當時滿洲八旗官兵也遭受到天花的嚴重威脅。由於他們才從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間進入溫暖的關內,體質的差異及對氣候的不適,似乎更容易被天花感染。許多人沒有死於疆場,竟死於天花。比如名將多鐸,為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驍勇善戰。入關後下江南,擒史可法,製造過駭人聽聞的&ldo;揚州屠城&rdo;等事件。順治六年(1649),他死於天花,年方三十六歲。
《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元年(1644)四月,清朝軍隊準備入關,大軍出發在即。肅親王(豪格)心驚膽戰地對另一位將軍說:&ldo;我未經出痘,此番出征,令我同往,豈非特欲致我於死地乎?&rdo;
天花流行,造成清初人丁大量死亡,直接影響了清朝初年八旗人丁繁衍的數量與質量。從檔案記載來看,當時八旗的生育率是非常高的,但嬰兒的死亡率也高得驚人。比如順治皇帝,生有八子六女,八歲前死亡者為皇子四人,皇女五人,超過半數以上。造成嬰幼兒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而天花則為主要病因。雍正三年(1725)四月八日曾有一道諭旨指出:&ldo;看來滿洲、蒙古等艱於子息者,大都為出痘所殤&rdo;。
八旗以外的廣大百姓境遇更為悲慘。當時來華的西洋傳教士dyer.ball在給教友的一封信中提到他在山西疫區看到的情形,說由於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感染者只能面臨死亡。
其實早在未入關前,清朝統治者們就已頒布了許多相關的民間防痘法令,各旗設有專門&ldo;查痘者&rdo;,負責貫徹實施。一旦發現出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