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在清代幼年即位的小皇帝中同治是壽命最短的一位。他是鹹豐惟一的兒子,從小嬌生慣養。短命的原因,與營養不良有關係。同治六歲即位,皇帝雖小,御膳卻按照皇帝份額供給。但每膳都賞給他身邊的一名御前太監張文亮&ldo;替吃&rdo;。張有一副福相臉,一張乖巧的嘴,深得慈禧的喜愛。張文亮吃畢,還要替皇帝到母后皇太后慈安、聖母皇太后慈禧面前去謝恩。御膳都讓太監吃了,皇帝自己吃什麼呢?
同治帝一日兩膳吃兩宮皇太后賜給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絲疙瘩湯、甜漿粥、柳葉湯、面片湯、豆腐片湯等。六歲兒童正處在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僅吃湯粥根本無法飽腹。他有時飢餓難忍,闖進太監的住處偷太監的東西吃。被太監發現後,立刻奪過丟掉。有的太監想給小皇帝一些吃食,又怕皇太后知道怪罪,犯欺君之罪,只好裝聾作啞,按照規矩辦事。同治帝六歲即位到十九歲病逝,皇帝龍身貴為天子,卻沒有健康的體魄,年紀輕輕便一命嗚呼。但是為了顯示皇帝的尊嚴,每膳都擺樣子自欺欺人。可見清宮刻板的飲膳制度,造成極大的浪費。這是清宮飲膳制度的弊端所在。
清代宮廷內為皇帝備膳廚師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清入關之後,帶來的盛京滿族廚師,他們大多為世傳技術,父傳子藝,子承父業,是清代宮廷廚師中的核心。其次是沿襲了明代宮廷留下來的山東廚師。第三部分則是依帝、後飲食愛好選用的廚師。乾隆的妃子中,有一位來自新疆和卓木的維吾爾族的香妃,宮中特為她招募回族廚師,做清真膳。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街頭流行&ldo;豆汁&rdo;風味小吃,內務府亦在民間招募技術較高的豆汁廚役進宮製作豆汁。還有,乾隆帝南巡,喜食江南食品,帶回蘇、杭兩地的廚師。這些人數量不多,最初僅是皇帝用膳時臨時點菜再烹調製作。隨著宮廷飲食的發展,江南廚師成為乾隆帝正膳餚饌的專門烹製者,餐餐指名要某某人做,幾乎到了非江南風味食品不進膳的地步。這樣的廚師歷代都有,清末溥儀小朝廷時,御膳房備膳的十幾名廚師中最有名的廚師是從北京忠信堂飯莊請來的廚師鄭大水。做主食的也是宮外飯莊的鄭恩福廚師,溥儀喜歡他做的麵食、炸食及各種粥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溥儀仍居住紫禁城後半部,過著遜帝的生活。溥儀對御膳的要求,打破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飯,對西餐非常感興趣。他指示鄭大水向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帶來的外國廚師學做西餐和擺飾餐桌,還在紫禁城的麗景軒設定了西餐飯房。
第四部分
第61節 神秘的大內寢居
明清兩代有二十四個皇帝在紫禁城裡居住過,皇帝雖然不少,但他們所居住過的宮殿並不多,只有乾清宮和養心殿。清代的皇帝入主紫禁城後,順治、康熙帝沿襲明代舊制居住乾清宮。但順治帝經常在養心殿居住,最後死於養心殿。只有康熙皇帝長住乾清宮的西暖閣。雍正皇帝即位後,又居住養心殿。此後,清代的皇帝都以養心殿為寢宮。
自明代至清初,皇帝住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乾清宮作為&ldo;天子之常居&rdo;,它對應的是天上紫微垣中&ldo;天皇大帝&rdo;的星座。乾清宮到乾清門之間的甬道代表著天空紫微垣前方的&ldo;閣道&rdo;,雄偉闊大,巍巍壯觀。&ldo;乾清&rdo;一詞最早見於韓愈詩&ldo;乾清坤夷&rdo;句,意為天下清平、大地安寧。乾清宮是紫禁城內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第一座宮殿。後三宮殿名均出自《周易》:&ldo;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rdo;;&ldo;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r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