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3 頁)
1644年,清軍入關,取代明帝國統治。隨著政治地位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清代皇帝的生活也在不斷地變化。吃飯、穿衣、寢居等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的事情,也被蒙上政治色彩,規範出許多制度,作為顯示皇權和區別尊卑貴賤的標誌。
在我國古籍《周禮》中,天子的衣、冠規定為&ldo;黃裳&rdo;和&ldo;玄冠&rdo;。其寓意天子受命於天,非凡人,他穿的服裝的顏色應合於&ldo;天地玄黃&rdo;之色。從色彩上看,&ldo;玄&rdo;是黑中有紅的深蘭色,代表天空;而&ldo;黃&rdo;色,是指土地之色。從此以後的天子到皇帝,時空跨越了幾千年,&ldo;玄&rdo;、&ldo;黃&rdo;色被當作正統的顏色,為歷朝歷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襲。以明黃色為主的皇帝服飾,也貫穿清代始終。但是,清代皇帝服飾的披領、箭袖和腰帶卻保留了滿民族獨特的風格。
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禮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禮活動時最常穿著的典制服裝。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ldo;色用明黃&rdo;,祭圜丘、祈谷用蘭色,祭日用紅色,祭月用月白色。其式樣,是由上衣、下裳組成通身長袍,另配箭袖和披領。衣身、袖子、披領都繡金龍,衣身繡三十四條金龍,兩袖各袖金龍一,披領繡金龍二。根據不同的季節,皇帝的朝服又有春夏秋冬四季適用的皮、棉、夾、單、紗多種質地。
朝服的形式與滿族長期的生活習慣有關。滿族先祖長期生活在無霜期短的東北,以少種植、多漁獵為主要經濟來源。&ldo;食肉、皮衣&rdo;成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尤其是滿洲貴族穿用的服裝多為東北特產的貂、狐、豬冽猻等毛皮縫製。為方便騎馬射箭活動自如,服裝的形式採用寬大的長袍和瘦窄的衣袖相結合。衣領處僅縫製圓領口,並配製一條可摘卸的活動衣領,稱&ldo;披領&rdo;;在兩袖口處各加一個半圓形可挽起的袖頭,因形似&ldo;馬蹄&rdo;,稱為&ldo;馬蹄袖&rdo;。滿族先祖穿寬大的長袍的腰間系一腰帶,胸前便成了存放出行小件物品的衣兜。這種設計適應狩獵生活中冬季騎射方便實用,披領保護頭頸,箭袖覆蓋手背有保暖的作用。後金時,努爾哈赤曾將這種貂皮縫製的袍子賞賜&ldo;眾家貝勒&rdo;穿用,沒有作為制度,至皇太極時,有建議確立滿族衣冠服飾。天聰六年(1632)皇太極在初定冠服制度中,特許&ldo;八固山諸貝勒&rdo;冬、夏俱服,在城中行走。由此便闡明&ldo;服制是立國之經。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不能改變國初之制&rdo;。皇太極告誡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訓,&ldo;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rdo;,左佩矢、右挾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給了他人,&ldo;待他人割肉而後食。&rdo;特別指出,漢族衣冠不利於騎射的道理,&ldo;我朝以武功取天下,還要以武功鞏固天下&rdo;。
清入關後,滿族生活環境的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的作用,再次議論服裝改制。清前期的幾位皇帝認為:衣冠之制關係重大,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尤其是對定鼎中原的少數民族來說,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時進一步認識到,遼、金、元諸君,不循國俗,改用漢唐衣冠,致使傳之未久,趨於滅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飾不但沒有改變,還在不斷恢復完善,最終形成典章制度確定下來。
因此,清代服飾與其他方面相比,滿族特點儲存的較多。如長袍、箭袖的服裝不僅得到保留,還將其定為象徵國家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