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第1/2 頁)
本來這等事一出,結果也就出來了。不過事也湊巧,在兩太后操縱光緒帝下令懲治午門護軍不久,又發生了一起由於守門護軍失察,瘋人劉振生擅入神武門混進深宮後才被拿獲的事件。這起事件無疑給一心想發洩私憤的慈禧太后敲響了警鐘,雖然她的面子大於國法,但與身家性命相比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經過反覆審查、仔細斟酌,兩太后終於做出從輕發落的懿旨:&ldo;惟念門禁最為重要&rdo;故&ldo;格外加恩&rdo;,但當事人玉林仍被革去護軍,杖一百流二千里照例折枷,枷滿鞭責發落;祥福革去護軍,杖一百鞭責發落;忠禾革去護軍,杖一百不準折贖,圈禁二年期滿折責三十板。雖然對這幾名護軍的最後判罰也並不輕鬆,但這比起圈禁五年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遇赦不赦就要好得多了。
瞭解了以上的各種情形以後,下面介紹的事件就是&ldo;情理之中、不足為奇&rdo;了。
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十二日夜,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頤養天年的寧壽宮,被兩個盜賊撬開門鎖潛入其中,盜出制錢三百四十串,第二天一早,一隻裝著腐爛菜葉的垃圾筐被運出紫禁城,宮中的制錢也隨筐出了禁城。得手後的盜賊故伎重演,直到暴露為止。後來,涉案的兩個&ldo;內奸&rdo;(一滿一漢)雖被處置,但宮廷門禁的情況也讓老百姓窺見一斑。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八日,太和殿(即金鑾殿)也就是皇帝登極、舉行大典、命將出師等之所在的神聖殿堂,卻有人在裡面手舞足蹈、拍打窗欞,更可怕的是他隨身帶有短刀、火柴、石塊等危險品(兇器)。此人是什麼人?怎麼進的禁城?事情是這樣的,此人名叫賈萬海,順天府大興縣人,時年二十九歲,患有瘋疾,這天病情發作,竟攜帶利刃、火柴等物混入大內,見無人發覺,他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竄進大殿,看著金碧輝煌、華貴出奇的殿堂,一時興起竟手舞足蹈於聖殿之上,而且敲打窗欞以助其興。此瘋病患者最後雖然被處以極刑,但此事對戒備森嚴的宮廷禁衛狀況無疑是有力地嘲諷。
由於破禁之事頻繁發生,清政府不斷頒發上諭嚴格門禁制度,釐定門禁章程;加強宮廷守衛人員,更換守衛器械。但也未能確保紫禁城長治久安,破禁之事更是愈演愈烈。應該一提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紫禁城‐‐皇宮大內,這個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神秘莫測、高高在上,讓王公大臣也戰戰兢兢,不勝惶恐的神聖殿堂,卻被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的鐵蹄踩在腳下,&ldo;八國統兵官員及各國公使隨意出入大內&rdo;。後來清查,宮內僅金銀器具、銅瓷器皿等就丟失了數千件,且不說書畫陳設、珍玩細軟等寶什。宮禁到此地步,&ldo;帝國&rdo;這般下場,可氣!可悲!可嘆!
縱觀清代紫禁城之禁衛,從整體上說是&ldo;禁&rdo;大於&ldo;不禁&rdo;、&ldo;偶然&rdo;少於&ldo;必然&rdo;,但是,宮禁從清初設立到清亡為止一以貫之且不斷強化,事發一次整肅一次,典章制度再完備一次。機構在擴大,人數在增加,兵械在更換,處罰在加重,而破禁之事卻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呢?古人云:&ldo;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do;,正如嘉慶皇帝在陳德行刺案發生後曾硃筆親書的那樣:&ldo;必有失德,始有此驚予之事&rdo;,實際上豈&ldo;失德&rdo;二字了得?一言以蔽之:清代紫禁城既防守嚴密,又漏洞時出;既禁戒繁縟,又網開一面;既嚴刑峻法,又執法犯法。微觀上說,這僅是宮廷&ldo;疏於管防&rdo;&ldo;刁民&rdo;興風作浪而已,宏觀上看,宮廷失禁是發展至巔峰時期的封建專制社會走向沒落的徵兆,是民心向背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