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軍事理論]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面對德國統一程序的拿破崙三世》作者:李寒秋【完結】
李寒秋
11 序
1870‐1871年發生的&ldo;普法戰爭&rdo;導致了德國的統一。法國喪失歐洲了大陸霸權,德國取而代之,這導致了歐洲外交格局的大革命,這一革命在後果上比上個世紀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更為嚴重。四十年多年後,終於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各國領導世界的時代就此開始衰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完全被歐洲以外的超級大國美國取代。
回顧德國統一的歷史程序,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其中既有傑出的外交大師俾斯麥的功績,也有普魯士長期以來在德意志復興和統一運動中的積累的聲望,但是作為能左右德國統一和受德國統一印象最大的外部因素,法國的種種作用不可忽視。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主導下的法國外交戰略的種種失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德國的統一。當然,法國並不可能永久獨自阻擋德國統一的歷史趨勢,但面對這一歷史程序,如何因勢利導,有效地鞏固和擴充套件本國的國家利益是當局者的責任。
德國的成功就是法國的失敗。失敗的經驗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因為成功的經驗往往類似,而失敗的經驗則各有各的不同。拿破崙三世以維也納體系的終結者和歐洲民族自決的保護者自居,卻把歐洲外交導人一片混亂。法國從中一無所獲,反而是其他國家受惠。他製造了有利於義大利統一的環境,更無意中促成了德國的統一,這兩國的統一削弱了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地位,法國長期以來在中歐享有的絕對影響力也遭破壞。法國雖然沒有能力阻擋這兩國走向統一,但拿破崙三世反覆無常與自相矛盾的政策卻使統一的過程大為加快,同時也消解了法國依據其長遠利益建構國際秩序的能力。拿破崙三世要打破維也納體系是因為他認為法國受到了孤立,這的確是某種程度的事實。但到他的統治於1870年結束時,法國比梅特涅時代更加孤立。
12 歷史前鑒:本是朋比為奸,為何刀兵相見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法國與普魯士不僅不是世仇,而且還是世交。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波旁王朝為了對付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大包圍,一貫扶植以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為代表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中等邦國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全面控制帝國,進而掌控歐洲大陸霸權的企圖。法普交惡始於十八世紀以來普魯士的逐漸強大,開始積極參與歐洲大國角逐。但其間法普兩國時有分合,兩國間的矛盾均屬於正常的歐洲王朝間的戰爭。敵對與結盟轉換十分自然,相當有風度,雙方均能對兩國間的恩恩怨怨與分分合合不計前嫌。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釋放出了法國的偉大力量,拿破崙一世幾乎成為整個歐洲的絕對主人,普魯士被極度削弱,差一點就要亡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飽受蹂躪的普魯士,對拿破崙一世的壓迫難以忘懷。這一恐怖記憶催生出了德國民族主義,並使得素來保守的普魯士成為德國民族主義者的希望和德國統一運動的棋手。德國民族主義既是對法國革命普世主義的反抗,同時也是對法國民族主義的模仿。這一模仿在一代外交天才俾斯麥成為普魯士首相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現實主義政治家俾斯麥的領導下,這個野心勃勃的軍國主義民族,把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冶於一爐,假自由民主之皮,行專制集權之實,趁著以歐洲民族自決保護神自居的拿破崙三世所推行的混亂政策,亂中取利,一步步地將德國統一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為了現實。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雖然對戰敗的法國做了寬大的處理,但是建立在正統和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