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1873年5月,德皇威廉一世攜俾斯麥和參謀總長毛奇回訪聖彼得堡。在訪問期間,毛奇和俄國元帥博格達成一個軍事協定。5月6日,雙方君主批准了這一協定。6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訪問維也納,將此協定告訴奧方,希望奧匈也加入進來。安德拉西藉口奧匈在二元君主體制下批准困難而加以拒絕。安德拉西轉而與哥爾查科夫達成一個內容相對寬泛的新協定-興勃隆協定。與傳統看法不同的是,興勃隆協定包含了俄奧兩國針對&ldo;第三國&rdo;侵略與威脅歐洲和平時不締結新的軍事同盟,並透過諒解協調行動的條款。顯然當時最有資格作這個第三國的是德國。1873年10月,威廉皇帝訪問維也納,也加入興勃隆協定。由俄奧發起,德國加入形成三皇聯盟(dreikaisersbund,league of the three eperors)。 俾斯麥不願意看到俄奧兩國發生衝突從而使德國面臨選擇;同樣他也不願意看到俄奧兩國走的太近,這樣兩國可能會共同對付德國。因此他的選擇是加入興勃隆協定,正如前一年沙皇加入德奧皇帝柏林會晤。俾斯麥另一層考慮則和法國內部局勢的變化有關。
1艾倫 帕麥爾,《俾斯麥傳》(高年生 張年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p200
2艾倫 帕麥爾,《俾斯麥傳》(高年生 張年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p200
3willia llanr,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nts,1871-1890,ny,1931,p38
1873年3月,隨著對德賠款的付清和被佔領土的解放,&ldo;波爾多協定&rdo;遺留下的政體懸而未決的問題也隨之爆發出來。梯也爾的中間路線-溫和保守共和國路線得不到議會多數派君主派的支援,梯也爾迅速從權力巔峰跌落下來。5月,議會以微弱多數透過對梯也爾政府的不信任案,並將支援復闢的前軍人麥克馬洪推選為新總統,力圖實施復闢計劃。俾斯麥認為共和制的法國也許永遠找不到朋友,如今法國發生的事情使他深感憂慮,考尼茨同盟的噩夢現在有可能變為現實。在俾斯麥看來,聖彼得堡協定和三皇聯盟的出現可以作為對法國可能發生的復闢作的政治上準備。
1873年8月,奧爾良家族的&ldo;王位窺探者&rdo;巴黎伯爵和正統波旁家族王位繼承人尚博爾伯爵在奧地利達成協議:年事已高且無嗣的尚博爾伯爵為君主制第一繼承人,巴黎伯爵為第二繼承人。從而實現了兩大君主派的和解與聯合。法國的君主復闢已經箭在弦上。就在君主派緊密實施復闢計劃時,10月30日,尚博爾伯爵的一封公開信發表,聲稱只有將大革命以來一直沿用的三色旗取消、重新以波旁家族的白旗作為國旗,他才會履行君主義務。本來聯合起來的君主派又陷入爭論之中,和解破裂。君主復闢計劃隨之破產。表面看,復闢失敗就是因為&ldo;那麼一塊破布&rdo;(教皇庇護九世語),實際上則是因為法國自大革命以來特別是第二帝國覆滅後君主制的號召力已經大大減弱,君主派的暫時強大僅僅是迴光返照。兩大君主派分別代表了大地產者和大工商業者的利益,經濟上的衝突分野導致政治上不可能整合。1873年11月,議會透過將麥克馬洪的總統任期延長至7年的議案,用意則是期待老朽頑固的尚博爾伯爵在7年之中去世,巴黎伯爵取而代之再實施復闢計劃。麥克馬洪本來是過渡人物,如今他和共和國卻得以繼續存在下去了。麥克馬洪採取的是為君主派所讚賞的&ldo;道德秩序&rdo;(l&r;ordre oral)政策,強化教會在國家政治文化領域內的地位。法國是天主教大國,在天主教世界有很高的地位。這與德國境內迫害天主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