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3 頁)
普法戰爭爆發以前,普法兩國矛盾已較尖銳。首先,兩國都想獲得萊茵河左岸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其次,兩國都想奪取西班牙空缺的王位;再次,法國想利用其對西德諸國的影響,企圖阻止德意志統一,反對出現一個新的強大的德國,而普魯士則&ldo;力求奪得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建立德國,角逐歐洲&rdo;。
在兩國矛盾相當尖銳,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愛姆斯電報成為戰爭的導火線。1870年7月19日,戰爭正式爆發。輕敵的法國最後戰敗,被迫同普魯士簽訂和約。根據1871年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把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普魯士,並賠償50億法朗作為戰爭賠款。德意志也因此完成了統一,成為法國強有力的對手和威脅。巨額的賠款和領土的喪失,使法國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情緒,以致法德矛盾構成了19世紀70年代歐洲國際關係的主要內容。普法戰爭不但沒有消滅德法之間長期的對立,&ldo;沒有使德法之間的宿怨趨於緩和&rdo;。相反,使德法關係更加複雜化,加深了它們之間的鴻溝,並孕育著新的戰爭危險,導致了軍備競賽和軍國主義的發展。&ldo;法德矛盾長期存在,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rdo;。&ldo;德國的掠奪意圖和法國的復仇主義情緒,決定了這兩個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rdo;。兩國在1875年發生了戰爭危機,儘管戰爭危機最後解除,但仇怨卻越積越深。德國是想在失敗的法國還沒有復興之前,先發制人,再發動一場對法戰爭,徹底擊敗法國,以消滅法國復仇的可能性。法國則針鋒相對,利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成功地擊垮了俾斯麥的戰爭威脅。
八十年代中期,法德關係再度尖銳化。1886年,後來擔任法國國防部長的布朗熱在法國煽起復仇主義狂熱,並著手加強軍隊。德國政府則正想利用保加利亞危機造成的英俄關係的惡化和法國的復仇主義狂熱,發動一場對法國的戰爭。但最後&ldo;由於俄國拒絕同德國簽訂中立條約,德國又一次被迫在德法戰爭的邊緣上停止不前&rdo;。&ldo;法德關係在90年代稍有緩和&rdo;,法俄在1893年底,完成了締結同盟的手續。總之,在1871‐1900年間,&ldo;法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方向,……仍舊是準備復仇主義的對德戰爭&rdo;,&ldo;法德矛盾是帝國主義間的最重大的矛盾之一&rdo;。
20世紀初,法德矛盾加劇。法國借收復阿爾薩斯、洛林的要求,積極準備復仇戰爭。法德兩國的資本集團在摩洛哥、土耳其、中國等地的競爭異常激烈。如1905年和1911年的兩次摩洛哥危機就是法德矛盾的表現。在同德國爭奪的同時,法國加強同英、俄的接近,共同的需要和戰略考慮使得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先後於1904年和1907年簽訂,法英俄三國軍事同盟最終形成。到這時,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已經形成,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
1914年,一戰爆發。德法兩國的正式交鋒於1914年8月開始。雙方先後展開了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等大的戰役。後由於美國的參戰及德國的腹背受敵,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投降。1919年6月18日,協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簽訂。德國為戰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被迫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此外,將薩爾礦區的煤礦歸法國所有。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全部地區由戰勝國共管。另外,德國還要賠款,割讓全部海外殖民地等。法國基本上完成了對德國的復仇。但這種建立在一國對另一國的掠奪的基礎上的復仇只會使矛盾加深和不斷地積累,總有一天,矛盾會再次爆發。
一戰以後,&ldo;法國外交面臨的最大難題仍是對德關係&rdo;,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