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新的問題凸顯出來(第1/4 頁)
1918年10月25日結束的第13次伊佐河戰役,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已處於瓦解狀態中的奧斯曼帝國遭此重創,已經對贏得戰爭勝利不抱希望。
10月27日,奧斯曼帝國代表在停泊於摩德洛斯港的唐國“新夏威夷公爵”號戰列艦上,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第13次伊佐河戰役空前慘敗的訊息傳來,簡直就是一場空前的政治地震,從而導致奧匈帝國統治全面瓦解,這一分崩離析的程序已經無法挽救。
奧匈帝國內部積壓的矛盾徹底爆發,已經呈現處處烽火的形勢。
捷克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南斯拉夫人紛紛起來反抗,這些民族分別宣告國家統一和獨立,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處於絕望的奧匈帝國統帥部,亦於1918年10月26日,在帕多瓦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宣佈戰敗投降。
這個時間點,比原來歷史上提前了整整一週。
同樣失敗的陰雲籠罩著德意志帝國,在盟友紛紛繳械投降後,德國人也扛不住了。
第13次伊佐河戰役慘敗的訊息傳來,德軍已經無力彌補南線戰場的兵力短缺,從糧食,武器到彈藥全都極度匱乏,戰爭已經無以為繼。
11月27日,德軍最高統帥部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以及德國首相、外交大臣等政府要員,為採取緊急措施而舉行會議。
魯登道夫在會上表示道:
“德軍無力在前線展開攻勢去摧毀敵軍,憑藉防禦行動求得和平也不可能,勝利也無指望了。
唐國的空中優勢非常明顯,他們幾乎擁有無窮無盡的物資和兵力來源。這將摧毀我們的一切努力,應當透過外交途徑結束戰爭。”
在西線戰場
9月3日,德軍被迫從亞眠突出地帶撤退,德軍在這片戰場損失慘重。
協約國方面,集中了英法唐三國的兩個裝甲師,三十二個步、騎兵師,利用空中優勢的打擊,迅速突破了德國軍隊的前沿陣地。
幾天內,德國就把1918年3月開始進攻時所佔領的地區丟得一乾二淨。
9月12日至9月15日,德軍在聖米耶爾突出地帶又遭到了慘敗。
在這一戰役中,被協約國俘獲的德軍就有十六萬多人,再度遭到重創。
協約國軍隊以優勢兵力在瑪恩河、亞眠和聖米耶爾等三個突出地帶,對德軍及其同盟國軍隊實施打擊,徹底奠定西線戰場的優勢地位。
從1918年夏季至今,德軍損失的兵力已達七十多萬,由於後備兵力已消耗殆盡,無法補充,使得西線德軍的兵力處於很大的劣勢。
南線戰場的失敗猶如喪鐘一般,徹底擊垮了德軍抵抗的意志。
魯登道夫將軍不禁哀嘆道;“10月25日是德國軍事史上的最黑暗日子。”
西線戰場上
早在九月初,協約國軍隊開始在蘭斯和凡爾登之間發起總攻,並很快地突破了興登堡防線。
比利時軍隊也大舉反攻,開始收復本國領土,德國失敗已成定局。
大唐帝國軍隊在巴爾幹戰場的反攻也取得很大勝利,9月29日,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
西線戰場和南線戰場先後崩潰,戰線向德國本土推移,已經成為難以避免的災難前景。
此時國內的矛盾總爆發,令德意志帝國焦頭爛額。
11月27日的內閣緊急軍事會議上,興登堡元帥向德國政府提出:
“立即向我們的敵人呼籲媾和……形勢日益吃緊,可能迫使最高統帥部作出沉痛的決定。”
德國將軍們一致認為,簽訂停戰協定是挽救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