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3 頁)
1947年5月底片山內閣成立,把吉田內閣的重點生產作了角度修正,推出食糧增產與出口貿易的振興政策。食糧增產與出口貿易,成為鋼鐵與煤炭業之後的重點生產指定產業,透過出口貿易,以確保資材的進口。這樣,日本經濟在短短的3年內就恢復到接近於戰前水平,並走上了擴大再生產的軌道。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實施了&ldo;價差補給&rdo;的物價政策和&ldo;復興融資&rdo;的金融手段,配合&ldo;美國援助&rdo;,補充了產業政策。所謂&ldo;價差補給&rdo;,就是為了促進基礎生產,廣泛地採用價格差距的補給金制度。因為當時的消費物質,由於軍需改為民需,形成絕對的生產不足,消費物質的價格高漲,生產財反而跌價。生產物質更由於裝置的老朽與破損,生產性普遍降低。為了促進原材料的擴大再生產,才實行了基礎生產物質的補貼金制度。從補貼金額來看,1947年166億日元,1948年536億日元。重點放在鋼鐵與煤炭行業,補助金的比重,約為價格的一半以上。&ldo;復興融資&rdo;是指復興金融金庫的融資而言,該銀行成立於重點生產方式開始實施的1947年,1949年停止銀行業務。兩年之間,日本產業金融的1/4,裝置資金融資總額的3/4,都由此金庫融資。煤炭產業約佔復興融資總額的36,475億日元,受到最大的優遇。煤炭產業裝置資金的981,都依賴復興金融金庫的融資。並且,所有的基礎產業的周轉資金,亦靠此金庫的巨額融資。復興融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發行復興債,發行額達1 680億日元,由日銀來承擔所發行的復興債。而所謂的&ldo;美國援助&rdo;,直到1951年,才宣告終止。6年美援總額合計是2118億美元。
◆ &ldo;特需繁榮&rdo;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美國陷入日益不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為了增強與東亞日益強盛的社會主義陣營相抗衡的力量,開始進一步促進並支援日本經濟的穩定和獨立。
為此,在1949年2月,另一位對日本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底特律銀行總裁約瑟夫&iddot;道奇作為麥克阿瑟的經濟顧問抵達東京。道奇根據美國政府&ldo;穩定日本經濟九原則&rdo;,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要點是:(1)平衡財政預算,扭轉財政連年支大於收的局面;(2)取消國內重要物資的差價補貼和進出口補貼,堵塞發行公債和向日本銀行借貸的漏洞;(3)停止復興金融金庫的活動和復興金融債券的發行,設立美援對等基金特別會計專案;(4)確定1美元相當於360日元的單一匯率制。這一系列具體方案,簡稱&ldo;道奇路線&rdo;。此路線實施後,很快取得了明顯效果,它對抑制通貨膨脹,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使日本經濟與世界經濟掛鉤,起了積極作用,雖然它同時也具有造成部分貨物滯銷、中小企業破產和工人大批失業等的&ldo;穩定危機&rdo;的負效應。
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是日本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契機。由於美軍的&ldo;特需&rdo;,日本的出口急劇擴大,失業人數明顯減少,國民生產總值直線上升,外匯儲備迅速增加。日本產業所受影響之大,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韓戰把整個日本產業都帶進了戰爭景氣之中,不但使各種產業的生產量擴大,而且也使低生產率、高成本的重工業品得到發展,增加了出口量。1949年,日本的出口總額為51億美元,1950年增加為82億美元,1951年為1355億美元。其中特需佔極大分量,約佔日本國民所得435兆日元的一成,亦即5 000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