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第1/2 頁)
歐洲國家和美國之間矛盾衝突在加大,西方國家的不團結再次給蘇聯以滲透
分裂的機會。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阿登納曾多次向英法提出警告,但於
事無補;他向美國呼籲,美國也自行其事,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事態向不可收
拾的局面發展。
幾乎是在同時,東方陣營裡也出現裂痕。蘇共二十大赫魯雪夫執行鬆動
政策後,東歐國家都在醞釀著體制改革,進入1956 年,改革進一步發展,反
對蘇聯對東歐國家內政干涉。10 月,事變釀至高潮,在要求改革最強烈的波
蘭和匈牙利甚至爆發了起義,蘇聯最後出動軍隊才把波匈騷亂鎮壓下去。西
方強烈抗議蘇聯出軍,東方集團內部裂痕也暴露於世。
在如此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之下,德國問題自然黯然失色,誰也不願在
這敏感的時刻再提此敏感的問題。蘇伊士運河危機與波匈事件之後,東西方
集團均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鞏固各自陣營上。阿登納在1956 年夏天曾經認為可
以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07 條來要求在全德舉行公民表決,實現德國統一,並
為此於9 月給美英法蘇四大國各遞交了一份內容廣泛的備忘錄,重新闡明聯
邦德國對重新統一德國的觀點。但是,局勢的發展使四大國再也無暇理會已
經穩定了的兩個德國是分裂還是統一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阿登納只好將
戰略目標重點轉向鞏固西方聯盟、促進東方演變上,即放在促進歐洲一體化
建設和支援北約的改革與擴大兩個方面。他認為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北大
1 在美國支援下, 1955 年2 月土耳其和伊拉克在巴格達簽訂了土、伊互助合作和防禦條約,即巴格達條
約,隨後,英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分別加入,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一起,組成美
國對蘇全球軍事包圍防禦體系。埃及總統納賽爾認為這個條約旨在分裂阿拉伯世界,使之屈從於西方,因
而強烈反對它。
西洋公約組織受到極大震動,出現了嚴重裂痕,必須盡力地‐‐首先在盡可
能小的範圍內一‐彌補這一裂痕。
1956 年10 月31 日,歐洲盟軍最高總司令格侖瑟將軍來到波恩。阿登納
對他再次談起了他對雷福德計劃的看法。阿登納指出,在中東和東歐局勢如
此動亂的情況下,減少美國在歐洲的駐軍是完全不恰當的,當務之急是加強
西方的團結並增強北約的威懾力。在兩大事件之後,阿登納對美國撤軍問題
仍然是很不放心,格侖瑟答應將阿登納的意見轉告艾森豪總統。
11 月6 日,美國進行了總統選舉,艾森豪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
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總統選舉後,喬治&iddot;米尼和洛夫斯通的話應驗了,
美國對大西洋的政策開始出現變化。美國又開始重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
於11 月初正式宣佈不再從歐洲撤軍。
11 月30 日,阿登納透過格侖瑟將軍反應給文森豪威爾總統的意見得到
了反饋。艾森豪給阿登納回了一封信,告訴阿登納他完全同意他的說法,
在西方陣營內部重新取得完全的統一目前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
時,北約組織各政府之間的政治協商,也應該取得更好的諒解。艾森豪
在信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