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3 頁)
中共的教育政策確實在為革命儲才、為打到日本侵略者、建立新的中國儲才。中共並非包裝做得很好,而是做得實在。在抗日軍政大學裡,中共的重量級人物親自任教師。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兼政治委員,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
抗日軍政大學是什麼型別的學校?
抗日軍政大學與黃埔軍校、陸軍大學屬於同一類學校,所不同的是抗日軍政大學不僅培養軍事人材,也還要培養政治人材(政府官吏)。我不知道黃埔軍校、陸軍大學是不是有著與中央大學、西南聯大同樣的自由學風。
至於延安魯藝,那是一個藝術學院,若沒有自由學風,那怎麼能有抗戰期間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版畫?若有人收集抗戰期間的版畫,我敢說有80左右出自延安魯藝。魯藝的學生編制小劇目也是最活躍的。
片中的這種比較是不適當的,屬於有意歪曲歷史真像。
西點軍校的自由學風顯然是比不上麻省理工,能證明西點軍校的教育是扭曲的嗎?
如果要比,那也應當是軍事院校對軍事院校;藝術院校對藝術院校才是。
本片既然談教育。那我就補充一下延安的教育。
這就涉及延安在抗戰中的地位。
延安作為八路軍的後方,在抗戰期間,沒有向前線輸送一糧一草,一槍一彈。延安輸出的是人,是受過軍事、政治教育的人,這些人構成了華北戰場上對日作戰的中堅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的前身是抗日紅軍大學。
1936年6月創辦於陝北瓦窯堡,&ldo;西安事變&rdo;和平解決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適應培養全國範圍的抗日幹部的新任務,變將校名&ldo;紅大&rdo;改為&ldo;抗大&rdo;,校址隨黨中央遷到延安。
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是&ldo;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rdo;。(毛澤東為抗大第三期同學會成立時的題詞,《陝甘寧邊區教育資料選編》。)
抗大的校訓是&ldo;團結、緊張、嚴肅、活潑&rdo;。
毛澤東等中共黨的領導人經常到抗大去講課,毛澤東的許多著名論著如:《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都是給抗大學員的講演。
當時在抗大任教的還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和學者,如艾思奇、何思敬、徐懋庸等。
抗大的主要課程有政治課、文化課和軍事技術課;教學的主要原則是&ldo;少而精&rdo;、&ldo;理論與實際並重&rdo;、&ldo;軍事與政治並重&rdo;。
除了學習外,學員們還積極參加生產建設,第三期的學員,不到半個月就開出了170多個窯洞,解決了全校近2000人的上課和住宿問題,還修出了一條三千米的&ldo;抗大公路&rdo;。1939年一年內,抗大學員開墾荒地一萬七千餘畝,生產糧食一百餘萬斤。
(《戰火中的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0頁)
在陝甘寧邊區影響較大的學校還有:
培養行政幹部、民運幹部和文化工作幹部的陝北公學;
培養抗戰藝術幹部的魯迅藝術學院;
陝北公學合併而成的延安大學;
培養醫務人才的醫科大學;
培養軍事人才的軍政學院;
培養民族幹部的民族學院等。
在晉察冀邊區有抗戰建國學院、白求恩衛生學校;
從政治、經濟、軍事的立體空間來看華北戰場的情形。共產黨組織了各種民眾團體,構成緊密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