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片中語:面對這一連串的橫逆,一連串落井下石的打擊,國民政府作出了堅決的回應:1940年9月6日明令重慶為戰時陪都。
本片將[重慶精神]解釋成一種氣節,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並將這種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決勝的因子。
不屈不撓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但是在重慶蔣先生領導的國府是否真的體現了我們民族的這樣一種精神呢?
戰後從日本揭露出來的&ldo;桐工作計劃&rdo;(1939年11月)、&ldo;錢工作計劃&rdo;(1940年11月)無疑給了否定的回答,這兩個計劃都是在汪精衛剛投敵後發生的。同時也證實了當年中共對國民黨政府降日的擔心,並非無根無蒂、空穴來風。
對應的中共也宣傳&ldo;延安精神&rdo;。
什麼是延安精神?下面是中共宣傳部門的說法:
延安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所培育起來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中心內容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延安時期共產黨人的一種精神風貌、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優良作風,也是中國無產階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
延安精神的內在本質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和道德,其思想基礎是實事求是,其最鮮明的特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而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始終貫穿於其中。
延安精神,是胸懷祖國,心想革命大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廉潔奉公,不為個人、家庭、親友或狹隘集團謀私利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與人民群眾甘苦與共、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精神。
在1937年11月27日毛澤東寫給其表兄文運昌的信中,鮮明概括地反映出延安的革命精神。信中指出:&ldo;惟有合群奮鬥,驅除日本帝國主義,才有生路。&rdo;我們這裡&ldo;上自總司令下至伙伕,待遇相同,因為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故人人平等,並無薪水。&rdo;(《毛澤東書信選集》,114頁)
延安精神最突出的就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延安,吃的是小米,住的是窯洞,穿的是粗布,物質生活可謂菲薄。然而,有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不少還是富家子弟,從豪華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冒著生命危險,衝破層層封鎖線,投奔延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延安有真理,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有堅強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之,延安精神,是中國無產階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
第二十七集《資源開發》
片中語:在許多民生物資之中,糧食仍然是最重要的。據估計,後方14個省份的稻米生產,在戰前佔全國總產量的65,照講,戰時應該夠吃才對。但民國29年秋,重慶的米價卻飛漲了兩倍多,這一部分和當年欠收有關,但更大的原因是戰爭帶給民眾的不確定和不安全的心理影響,該賣的不賣,不該買的也買,於是[囤積應變],使市場形成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失調現象。加上奸商哄抬物價,後方經濟的陣腳就更穩不住了。
29年,政府採納沈宗瀚的意見,實施[田賦徴實]辦法。同時對有餘糧的人,施行[給價徵購]
不知為什麼,本片沒有談抗戰時期的經濟&ldo;統制&rdo;政策。其實日本人對這個經濟&ldo;統制&rdo;政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因為它使得軍心不散,維持了軍隊的戰鬥力。
但我也注意到,國府就像一名蹩腳的武士,在揮舞&ldo;屠龍刀&rdo;殺敵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