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第1/2 頁)
拿破崙的軍隊號稱20萬實際上只有10萬,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軍隊有98萬人,奧地利國王的3支西進的軍隊共計198萬人。因此,拿破崙必須迅速地將敵人分割開來各個擊破而不能讓他們聯合起來之後再動手。拿破崙在巴登公國的艾特林根的臨時指揮部裡運籌帷幄,在一張很大的軍事地圖上標誌著他調遣的千軍萬馬的位置。
實際上拿破崙是在離開巴黎前不久才定下打這場戰役的計劃的。忠誠而受到拿破崙強大壓力的貝爾蒂埃在為這場大規模戰役執行複雜的部署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拿破崙對軍隊做了許多調整,包括將所有騎兵歸繆拉一人指揮,將炮兵歸多馬丁指揮。
大軍的各個軍團分兵從不同的路徑向戰場挺進以避免道路堵塞和發生後勤支援的問題,大炮、彈藥和軍糧隨大隊同行。原來一心打算進攻英國的拿破崙,忽視了在歐洲大陸作戰所必需的後勤準備,從一開始就付出了代價:軍隊缺乏大的四輪馬車,不得不臨時徵用3,500輛馬車和14,000匹拉車的馬匹,還是由貝爾蒂埃負責對軍中尚缺乏的武器裝備進行了緊急補充。冬衣姍姍來遲,由於使用得過分頻繁而陳舊不堪的老式槍械也急需更換成新式裝備。軍中食物常常缺乏,導致開始幾個星期沿途出現大量的掉隊者和逃亡者。寒冷、飢餓和缺乏軍餉仍然是展開這場戰役的障礙。
這場戰役和埃及遠徵以及拿破崙此後所進行的所有戰役一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拿破崙從荷蘭、德意志、瑞士和義大利撤走法國的軍隊,這場戰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會有一個人戰死沙場。但是,拿破崙是個征服者,這意味著戰爭,而且這才剛剛開始。這場戰爭又會引發新的戰爭,從而連年戰火不斷。&ldo;據說一個天才往往毀於自己之手。&rdo;一位有名的歷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眼下,拿破崙就是在逼迫奧地利和它的俄國同盟軍向自己進攻,特別是他在義大利稱王之後。
儘管拿破崙在海峽地帶培養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但是面臨雪崩般的大軍壓境,要縱橫歐洲戰場為保衛法蘭西免遭聯軍入侵而進行大戰,他仍然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他甚至不惜讓他的副手貝特朗將軍和帝國元帥繆拉親王擔任越過萊茵河深入到了敵人腹地的最危險的任務,這完全可以由比他們軍銜低得多的人擔當。只有拿破崙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拿破崙的目標是打擊兵力強大但卻分散的奧地利的軍隊,但是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後方。因此,他在10月1日迫使巴登公爵簽訂了防務條約,作為交換條件,拿破崙承諾不破壞和搶劫海德堡大學以及將來會對公爵本人進行補償。4天後他又寫信給巴伐利亞和符登堡的選侯,要求他們和法國結成同盟,這些小諸侯在戰戰兢兢中不得不接受了拿破崙的要求。特別是巴伐利亞,不僅和法國簽訂了條約,而且義大利總督歐仁&iddot;博阿爾內還娶了巴伐利亞國王的長女為妻。俄皇亞歷山大一世極力拉攏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iddot;威廉三世5,慫恿他加入第三次反法聯盟。結果,11月3日,普魯士和俄國、奧地利簽訂波茨坦條約。
拿破崙的大軍就像一張巨大的撒開的漁網,在敵軍後面開始了包圍運動,10月6日在蒙斯特收網,切斷在紐堡的基恩麥爾(kienaier)將軍的16,000人和跨多瑙河和伊勒河的費迪南大公的奧軍主力的聯絡。這個戰略是如此成功,3天後,基恩麥爾將軍被徹底孤立,嚮慕尼黑潰逃;而達武軍、蘇爾特軍、拉納軍和繆拉軍則封鎖了剩下的由費迪南大公的參謀長麥克指揮的軍隊,結果麥克軍40,000人急速轉移到多瑙河下游的烏爾姆,另外11,300人則逃往南方。同時,內伊軍團的24,500人趕往烏爾姆的北面,堵截敵人退路。
第二十四章 奧斯特里茨的第一聲喪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