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1/5 頁)
�目捶ê徒舛痢�
官員們或直諫或逢迎,各人的見解、立場和利益,彼此的爭執、磨合與算計,還有帝國事務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以及朝廷裡眾多官員與各個派系之間的分分合合、勾心鬥角、逢場作戲,這是普天下最大的一座名利場、狩獵場,處於其中,看著威風八面,實則危機四伏。
今天康正帝御門聽政,主要討論的就是臺灣問題。
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康正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大華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大華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康正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鄭經不允,談判未成。之後,康正帝派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大華朝乘勝派舟師出征臺灣,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大華王朝內有三藩不穩,為有清朝為患,國內經濟動盪,無力用兵海上,便與臺灣議和,相持日久。今歲,臺灣受災,島上無糧,餓殍遍野,鄭經率先撕毀議和條約,侵犯大華朝海疆,大肆燒殺搶掠,康正帝震怒。
今日早朝,人人都知道要議論這樁大事,其他但凡不是十分緊要的事情統統為之讓路,因此也沒有人不識相,弄些亂七八糟的事去請示皇帝,站班太監一聲“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剛剛喊罷,兵部侍郎郭斌便出班行禮,稟道:“聖上,臺灣鄭氏公然撕毀前約,屢犯我海疆,藐視我大華朝甚矣,臣請求發兵討之。”
郭斌很早之前就是主張以武力收復臺灣,康正帝定下議和之策時,他甚至還爭辯過幾句,只不過康正帝那時決心已下,他也不敢多言,如今鄭氏竟敢公然撕毀前約,他卻正好又有藉口再議興兵之議了。
郭斌是名武將,性情剛烈,以大將軍之位領兵部侍郎之職,不管是對三藩、臺灣、遼東的清朝,他都是主戰派,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戰爭狂熱分子,想問題也比較簡單,但卻不敢輕易觸康正帝龍鬚。
大殿上一陣騷動,人人都沒想到郭斌這回會如此安奈不住,竟在沒有了解清楚皇帝真實意圖之前就強烈提出了主戰的意見。
康正帝朱元璋聽了微微一蹙眉,並沒有說話。
“聖上,臣以為,郭侍郎所言不妥。如今我朝兵多將廣,錢糧充備,然而內有三藩不定,外有遼東匪患,況今歲遼東新敗,滿人氣焰不可一世,雖暫時退兵,恐不久又再來犯,那時與臺灣戰得正酣,恐無力再與滿人糾纏,豈不陷入危境?”禮部侍郎周杰與郭斌意見不符,出班言道。
周杰說完,滿朝文武便分成主戰主和兩派,涇渭分明,開始爭論起來,喋喋不休爭了半日,卻最終沒有一個定論,康正帝為此大為皺眉。
“聖上,臣有話要說。”正當滿朝文武爭論不休,誰也不能說服誰時,身為百官之首的範源終於站了出來,一臉肅穆,顯得極為可靠。
康正帝這才眉頭舒展了些,帶著笑容問:“範愛卿有何高見?”
“聖上,前番聖上下旨三藩裁軍,雲南、貴州、廣東皆以裁軍一半,況雲南張任之上摺子請旨,為消減朝廷開支,願自負軍費,三藩此種種舉動,臣實在不知周大人所說三藩不定在何處?”
“啊”
範源方說完,大殿又是一陣騷動,原來範相的意思竟是主戰,怪不得兵部侍郎一反常態,原來是第一個出來為範相打頭陣來的。
“遼東滿人方與我朝一戰,雖說勉強算勝了,卻消耗盛大,遼東貧瘠之地,滿人雖勇悍卻人丁稀少,一二年間休想再動兵戈,我朝若不趁此良機,一舉收復臺灣,以絕後患,更待何時?”
範源越說主戰意願越強烈,幾乎滿朝文武都已經感覺到範源勢在必成的決心,以至於其他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