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秦王巡遊(求首訂)(第1/4 頁)
馬車上,秦王在說著馭民之術,說著對權術的的應用等等。
趙政聽著,神情在變化。
秦王說道:“政呀,覺得如何?”
趙政聽著,皺眉道:“祖父,想要聽真話,還是假話?”
秦王笑道:“真話如何,假話又如何?”
趙政笑道:“假話就是祖父說的很有道理。可真話,就是祖父說的很沒有道理,祖父低估了人性的貪婪,低估了官員的貪婪。”
秦王笑道:“政呀,你有什麼想法?”
趙政說道:“商君言,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祖父側重在弱,我側重在民。弱民本無錯,可要明白什麼是民?在我理解當中,民分為若干等級,分別為僱農、貧農、中農、富農、小地主、大地主!”
“僱農、貧農,因為太窮,是國家不穩定因素,因為窮可能生出奸邪之心,這類人不僅不能弱,反而要扶持,將其變得富裕;小地主,大地主等,田地至少在千畝以上,至少在上萬畝,這類人反而是打壓物件,是弱民的物件。對於強大的豪強,要遷移開本地,削弱其勢力;還要想辦法分戶,大戶變為小戶,大富之家變為小富之家。”
“治國之道,就是增加中農,富農的數量,減少貧農、僱農、大地主等的數量。弱民,本質是弱豪強之民,而不是弱貧民,若是貧民真的太窮了,反而會造成動亂。”
“讓百姓不讀詩書,這是愚民之法,可還是不夠,還要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也是愚民之法。很多人不懂書反而聰明,讀書多了反而變得愚蠢起來。教育,本身就是愚民之法。”
“鼓勵告奸本無錯,只是告奸並非是萬能,若是形成窩案,可能會讓告奸變得無用,讓連坐變得無用!”
“至於百姓們吃得太飽,會造成社會混亂;同樣百姓們太過飢餓,也會叛亂!很有道理,只是祖父忽略一點,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祖父打算讓民眾吃的溫飽,官吏就會讓民眾半飽;祖父打算讓百姓吃得半飽,官吏就會讓百姓陷入飢餓;祖父打算讓百姓進入小康,官吏就能讓百姓吃得溫飽。官過之地,皆是要刮民眾一層皮,官吏的下限超越祖父的預料。”
“商君言,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說的有道理,只是忽略了一點,亭長、縣令、縣尉、郡守等等官員,他們是官,還是民。在君王眼中,他們皆是民;可在庶民黔首眼中,他們卻是官!”
“大秦天下分為三等,君王、官員、庶民。祖父頗為勤政,每天要處理二十石竹簡,可還是不夠,可還是要依靠大量的官員,去驅趕,駕馭著庶民。只是這些官員靠譜嗎?他們會貪墨,會違背君王法令,會為自己謀取利益等,時刻危害秦國的利益。君王只能靠告奸和誅連,來威脅恐嚇官員,可還是不夠。告奸並非是無解,誅連也有破解之法。”
趙政開口了,開始誇誇奇談,說著治民之道。
商君書可謂是帝王術,裡面教育著如何當帝王,如何治民,其中的很多道理,即便到了千年後依舊是至理名言。
只是商君書,也有缺點,
那就是混淆了,何為民,何為官。
很多時刻,帝王若是不仔細研讀,沒有相應的人生閱歷,會把官與民混淆,混淆某些敵人。
將敵人找錯,然後帶來致命的傷害。
儒家也有法制的一面,法家也有教化百姓的一面,只是法家與儒家根本區別,在於法家將官員劃歸到民的成分當中,儒家把官員劃歸到君的成分當中。
法家的學說,若是不研讀容易走極端,容易舉世皆敵。
君王真把自己變為寡人的時刻,那就離死不遠了。
趙政說道:“君王只有一條底線,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