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所謂:&ldo;剝皮囊草&rdo;就是剝下人皮,用草填充之。朱元璋出身貧苦,討過飯、當過和尚、打過雜役,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自當上皇帝後,還專門為被判處梟首示眾、凌遲處死的貪官設制了一種鐵血手段&ldo;剝皮囊草&rdo;即,用貪官的人皮楦成草袋子,高懸於公堂之上,以示儆告。可見其整肅貪官的決心。當然,這種手段在今天看來太原始落後,也過於殘酷和不人道。難道就沒有更先進、更好的辦法麼?回答是肯定的,關鍵是領導人的決心和相應的措施和手段是否強硬。
朱元璋稱帝後,便在全國範圍內大量拉攏士大夫參加各級政權,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選取應天各府、州、縣士大夫到南京做官,共一千四百餘人。洪武三十年(1399年),明政府調查浙江等九布政司,直隸、應天十八府州,田地在七百畝以上的地主,共一萬四千餘戶,編成花名冊,準備分批召見錄用。
據有關資料,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襲漢唐舊制。後來隨著明太祖統治力量的逐步加強,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自己制定了一套新制度。明朝的官制大致分以下幾類:
第一類,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第二類,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兇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第三類,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ldo;科道&rdo;屬於言官範疇。
第四類,六科。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登出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第五類,五寺。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祿寺,主管宴享;太僕寺,管馬;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第六類,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第七類,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製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第八類,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