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技術上存在兩個大的障礙。
一個是傳送功能的限制。不管是把人類或者其他貨物送去目的地,傳送裝置總會遺留下來。量子傳輸的原理非常複雜,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足夠的複雜性,量子傳輸就不會發揮作用。因此,就算透過量子傳輸方式傳送傳送機,還是會遺留下重要的部分。
另一個限制是動量守恆原理。將構成粒子加速到亞光速的時候,與之相等的動量必須想辦法釋放。動量是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同一大小的動量,既有可能是質量大、速度小,也有可能是質量小、速度大,但不管哪種情況,都不適合宇宙飛行。如果要傳送的質量過大,每次傳送都會耗費極大的能量。
23世紀末到24世紀初,人類首先解決了傳送機能的限制。傳送裝置被逐段分成簡單部分,於是被傳送的部分也就不需要再儲存其量子狀態。也就是說,每次傳送的時候,儘管每部分的量子狀態都會發生變化,因而無法完全復原,但因為只是簡單的機械,也就不會產生倫理問題。
然後,在24世紀中葉,動量問題的解決辦法終於也找到了。那是因為發現了負質量的緣故。所謂負質量,是波函式振幅值的平方‐‐也就是粒子的存在機率分佈‐‐為負值的狀態。這個時候,動量始終為負值。這樣的粒子不能單獨存在,只能在與普通粒子的波函式重合的狀態下存在。透過產生負質量,便可以實現完全不具有動量的亞光速電子束。
就這樣,能夠傳送自身的傳送機設計完成,轉瞬之間便在所有宇宙飛船上裝載了。星系的飛行變得非常輕鬆。透過連續的量子傳輸,宇宙飛船得以進入人類未曾抵達的領域。這是第三次技術飛躍。
量子傳輸中的乘客感覺不到時間流逝,所以宇宙飛行就好像是超光速飛行一樣。他們實際上化作電子束,剎那間出現在空間的某一點,然後再度消失,又出現在下一點。這個過程不斷重複,既觀測不到光行差,也觀測不到都卜勒效應。
要說自主傳送方式的唯一缺點,那就是無法避免時間的流逝。雖然說對乘客而言往返比鄰星只需要幾天‐‐最新技術水平是幾小時‐‐但在地球上已經過了九年的時間。對於正經經營社會生活的人來說,九年的空白難以接受。因此,即使技術簡單,恆星間飛行依然是政府、大企業主導的調查,以及移民團的單程旅行等情況才會使用。
移民人口雖然很少,但各行星系的人口還是迎來了爆發性增長。為了經營殖民地,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口。採取人工手段,只要一個世紀,行星系的人口便可以達到1000億的規模。
人類的居住圈瞬間擴充套件。當前得到確認的殖民行星係數量有146532個,未經確認的據推測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以上。殖民行星系的數量之所以無法正確掌握,是因為相對於人類的廣泛分佈,通訊速度過於遲緩的緣故。使用電磁波通訊只能達到光速,比如說將移民團送往距離一千光年的行星系,他們平安無事地定居下來,歷經千年實現發達文明,然而地球方面依然無從知曉這一事實,最多隻是收到平安抵達的訊息。
人類文明的相互交流變得困難,彼此孤立。
&ldo;……以上就是關於人類宇宙旅行的三次飛躍。&rdo;我總算回答出來了,外表雖然平靜,喉嚨卻在發乾。
&ldo;謝謝,回答得很好。&rdo;大姐微笑著說,&ldo;有些人樂見人類像這樣散播在銀河系的各個角落,減少相互交流的狀態,因為這樣能夠降低人類文明滅絕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人類喪失統一協調性。他們認為,各殖民地開始獨立行動之後,便難以再統一協調,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