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傣家流傳的故事反映的,是民間所認同的&ot;人神合一&ot;理想化了的諸葛亮。
在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學者眼中,諸葛亮又是&ot;王道&ot;、&ot;霸道&ot;或二者兼而行之的代表人物。《康熙起居注》記載了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與陳廷敬的一段對話。當時,陳廷敬正給康熙帝講述伊尹輔佐商湯的歷史。當講到&ot;伊尹之在有莘,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處而無求,所以出而能任&ot;時,康熙帝問:&ot;諸葛亮可比伊尹否?&ot;陳廷敬答:&ot;此一章書是論人臣出處之正,三代以下,亮之出處最正,所以比之伊尹。&ot;康熙帝又問:&ot;伊尹聖之任者也,以其君為堯舜之君,亮能之否?&ot;陳廷敬說:&ot;先儒謂亮有王佐之才,亮雖不及伊尹,然其學術亦自正大,後世如此等人才誠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時勢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ot;康熙帝認為陳廷敬說得很對。唐代名相裴度稱諸葛亮輔蜀漢為:&ot;尚父(呂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齊管、晏,總漢蕭、張。&ot;清雍正帝的弟弟允禮《沔縣諸葛武侯祠》詩說:&ot;遭逢魚水自南陽,將相才兼管樂長。&ot;伊尹、呂望被儒家尊為實行仁義&ot;王道&ot;的先驅,管仲、樂毅的治國用兵被認為是功利&ot;霸道&ot;的典型。以諸葛亮與之相比,這是把諸葛亮政治倫理化了。
北魏崔浩輔佐少數族拓跋氏,統一中原,以正統自居,故以蜀漢為&ot;僭偽&ot;、&ot;邊夷&ot;,因而把諸葛亮比做西漢初年割據南方的趙佗。這是因政治偏見被貶低了的諸葛亮。
《全唐詩》卷五六○收錄了唐人薛能的《籌筆驛》詩,全詩對諸葛亮幾乎全持否定態度。他的詩說:
葛相終宜馬革還, 未開天意便開山。
生欺仲達徒增氣, 死見王陽合厚顏。
流運有功終是擾, 陰符多術得非奸。
當初若欲酬三顧, 何不無為似有鰥。
詩中&ot;王陽&ot;當作&ot;王朗&ot;。大意是說:諸葛亮不明天意便出山幫助劉備,活該戰死。活著時把司馬懿逼成那樣也是徒勞,死後還得厚著臉皮去見被他痛斥過的王朗。發明的木牛流馬用於戰爭卻侵擾了百姓,還是一個行奸詐之術的人。他要想酬謝劉備三顧茅廬的殷勤之意,就應該像古代的舜那樣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薛能對諸葛亮狂妄的攻擊,輕率的否定,是對諸葛亮的醜化。
對諸葛亮的神化、藝術化、理想化、政治倫理化、貶低、醜化,都無助於我們對他進行真實的、全面的、深入的瞭解。
只有去掉對諸葛亮神化的光環,撩開對諸葛亮藝術化的輕紗,走出對諸葛亮理想化的幻影,拋開對諸葛亮政治倫理化的標準,摒棄對諸葛亮貶低、醜化的輕率和狂妄態度,我們才能全面地瞭解和認識真實的諸葛亮。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的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哈姆雷特是個藝術形象。
但是,一千個人的心目中不應有一千個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第3節:引言(3)
為了給人們一個真實的諸葛亮,歷代史學家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晉人陳壽的《三國志》記錄了大量有關諸葛亮事跡的真實材料。
南朝劉宋人裴松之對《三國志》做了許多有益的補註。
此後歷代學者特別是清代的史學家,對三國時代的材料又進行了考證、整理、爬疏、補遺。
新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諸葛亮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且不說那數量眾多的研究論文,也不說那雨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