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諸葛亮北伐,蜀軍是遠徵,曹軍是駐守,這就意味著本來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蜀漢軍隊,還要抽出比曹軍運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糧食運輸。
蜀將魏延要求襲擊長安時說:&ot;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ot;魏延自漢中襲擊長安,預計用十天便可到達,要帶十日軍糧。平均每名戰士要有一個人背糧供應。
一個人要背多少才夠吃十天呢?
東漢時,朝廷準備發四萬人去攻打日南,李固不同意,他說:&ot;軍行三十里為程,而去日南九千餘裡,三百日乃到,計人稟五升,用米六十萬斛。&ot;建安十六年(211),隱者焦先因關中亂,與家屬相失,&ot;獨竄於河諸間,食草飲水,無衣履&ot;。當地官府以為他是逃亡計程車兵,要將他逮捕。多虧好友武陽出來講情,對知縣說:&ot;此狂痴人耳。&ot;官府才給他注籍,用今天的話說即上了戶口,&ot;給廩,日五升&ot;。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知,漢末三國時,一個人一天需要糧食五升左右。按照這個標準計算,十日軍糧,一個戰士需要五斗,再加上背糧者自身的耗糧,一個負糧者要擔一石糧食,才夠一個戰士十天的軍糧。
當然 ,魏延所用的是偷襲輕軍,背糧者要跟上戰鬥部隊,由於速度要求,一石糧食不是負糧者的極限。但是,無論如何,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負糧不能超過兩石。
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例:蜀漢十萬大軍,日耗糧約五千石,前後約一個月時間,耗糧約十五萬石。運糧者每人背兩石,那麼,供十萬人一個月的軍糧就需負糧者七萬五千人。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劉禪詔書說,授諸葛亮旄鉞之重,&ot;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ot;。這可能把運糧者也包括在內了。
還應指出,這麼多人肩扛背馱,也不能完全保證前方用糧。因為蜀軍北伐,多為險峻崎嶇的山地,遇有特殊情況,軍糧還是不能及時供應。諸葛亮的北伐,有多次是因糧運不繼而退兵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諸葛亮在戰爭空隙間,苦心琢磨,終於在第四、第五兩次北伐中研製成了新式運糧工具--木牛流馬。
……
第四節重視武器裝備
蜀、魏相抗,蜀弱魏強。
天下九州,魏有其七(其中荊、揚與孫吳共有),蜀有其一。
地大則人多,地大則物博,在人口和財富上,魏國遠遠佔優勢。
人多則兵眾,物博則食足,在軍隊和物資上,蜀漢亦遠不如曹魏。
但是,諸葛亮堅信一點:蜀漢之弱,卻可抗衡曹魏之強。
諸葛亮以弱抗強,並不是簡單地以自己的弱勢劣勢去對抗曹魏的強勢優勢,而是在對抗中要經過一個轉弱為強的環節。
在戰爭中,研究敵人的弱點,用自己的強處攻擊敵人的弱處,是一種轉弱為強的努力。諸葛亮曾引用管仲的話:&ot;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ot;意思是說,敵人有其強處,也有其弱點。若攻打其強處,則其弱點也會變成強處,若攻其弱處,則其強處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從而變成弱處。他從管仲的話中得出結論說:&ot;不從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ot;
第78節:第十章軍事奇才(4)
在軍事鬥爭中,充分發揮指揮員的才幹,在戰略戰術上處處高出敵人指揮員一籌,這也是轉弱為強的努力。在北伐戰爭中,&ot;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