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2 頁)
在本世紀初,史達林格勒(當時稱察裡津)只是一個人口不超過五萬五千人的小城,但它作為一個石油、糧食、木材、羊毛和魚鹽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察裡津位於頓河草原和卡爾穆克草原會合處,那是一個狹長的地帶,介於俄國歐洲部分東部地區的兩條大河之間。在更早的時候,察裡津是抵禦亞洲草原騎兵的防線的起點。從革命年代起,該城就用了新俄國主宰一切的統治者的名宇:約瑟夫&iddot;維薩里昂諾維奇&iddot;朱加施維裡,世稱史達林。一九一八年城名的更改是為了紀念史達林打退克拉斯諾夫將軍指揮的頓河哥薩克軍隊,保衛並守住了該城。
這樣,從前的察裡津的確有紀念史達林的特殊意義,抗擊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隊伍的鬥爭象徵著他的軍事生涯的開端,也是他成名的開始,雖然當時他被派到南方並不負有軍事使命而只是作為去伏爾加河流域徵糧的特派員。然而,希特勒過高地估計了該城對俄國人心理上和思想上的作用,儘管事實上從那時以來,史達林格勒作為一個轉運和生產中心,其經濟上的重要性的確極大地提高了。該城座落在一塊地勢平坦、樹木稀疏並為深溝巨壑切割的地區,市區有五十萬人口,在南起庫波羅斯諾耶北至雷諾克的伏爾加河兩岸向東西各延伸約二十英里。近郊的工業,鐵路設施,工廠和辦公大樓使它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這裡生產大量的拖拉機、坦克和火炮,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應的轉運站。然而,儘管它無疑是重要的,攻佔史達林格勒和切斷伏爾加河航運(正如以後表明的那樣)並不意味著俄國的戰爭經濟和運輸體系會毀壞到象希特勒認為的那樣的程度。
希特勒把攻佔史達林格勒的任務交給保盧斯將軍。保盧斯將軍知道這次在伏爾加河上的戰役將會給他帶來包括元帥軍銜在內的最高的軍事榮譽,但同時也會給他帶來極為痛苦的良心危機。他十分清楚,希特勒非常重視奪取和佔領這塊與奪取高加索油田緊密相連的&ldo;伏爾加河上的要地&rdo;。他曾在馮&iddot;賴歇消陸軍元帥手下當過第六集團軍的參謀長。從一九四o 年九月到一九四二年一月,他在陸軍參謀總部任職。他參與過起草一九四一年進攻俄國的計劃以及一九四二年戰役的最初幾次討論。
保盧斯出身於一個小官吏家庭,憑藉勤奮與堅毅上升到了高位。他被認為是一個很有教養,兢兢業業的參謀軍官,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和研究後作出的。事實上他是一個理想的參謀長,但是要有一個象馮&iddot;賴歇瑙陸軍元帥這樣敢於負責、超群出眾、精力充沛的司令官來領導他。據傳,當希特勒有一次說到有了第六集團軍他就可以攻破天堂的大門時,馮&iddot;賴歇瑙卻回答說,&ldo;但是,用我當司令官,我幹不了&rdo;。
賴歇瑙這種悉心養成的權威感正是保盧斯身上所缺乏的。事實上,後來在危機高潮時,他曾暗中評論說:&ldo;可惜我不是馮&iddot;賴歇瑙。&rdo;至於他自己的參謀長阿圖爾&iddot;施密特少將卻是他理想的助手。施密特是一個漢堡商人的兒子。他活力充沛,目光犀利而且不怕負責。儘管有時對他們的關係有些傳說,他們兩人一直十分融洽地共事到最後階段的某個時候。他倆都是參謀軍官,按照德國軍隊的傳統,他倆受到的教育都是與政治無關的。他倆對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動都興趣索然。許多月來,他們完全專心致志於本職工作,指揮俄羅斯南部的戰爭。他們兩人無論在判斷上還是在行動上都極大地受到希特勒所理解的領導藝術準則的束縛。
希特勒改變計劃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十日,恰好是七月二十三日發布第四十五號元首指令後一星期,希特勒對於這兩路攻勢的計劃作了最後的安排。霍特將軍指揮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