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即莫洛托夫訪問柏林的當天,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十八號指令。指令明顯地反映出盛行於一九四○年秋季那種對形勢捉摸不定的看法。這是在德國空軍對英作戰失敗,推遲執行&ldo;海獅&rdo;作戰計劃,以及巴爾幹又出人意外地爆發了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之後。在這項指令中,希特勒認真考慮了對其主要敵人英國發動戰爭的每一種可能性,並審度瞭如下的整個歐洲局勢:德法關係,說服法國參加對英作戰的可能性,西班牙與葡萄牙對執行&ldo;菲利克斯&rdo;作戰計劃(德國提議向直布羅陀、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發動進攻)的態度以及德國對義大利向埃及發動進攻所給與的援助。指令還注意到東南歐與東歐的形勢。
希特勒預見到義大利和希臘冬季作戰將會遇到重重困難,並意識到這將給英國在大陸上重新獲得立足點提供機會。於是,他指示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作好準備,&ldo;如有必要,便從保加利亞向希臘進攻,佔領其愛琴海以北的領土。這樣,便可為德國空軍提供有效的作戰基地,特別是可以對付威脅羅馬尼亞油田的那些英國空軍基地&rdo;英軍是在1940年10月29日在克里特島登陸的。。鑑於希特勒還認識到土耳其的地位十分重要,&ldo;上述決定與其軍事行動都是以使用約達十個師的兵力為前提的&rdo;。為了加速完成必要的部署,駐羅馬尼亞的軍事機構將儘快地得到加強。戈林也奉命加強駐羅馬尼亞的空軍機構,準備在巴爾幹東南部部署德國空軍部隊,還將在保加利亞的南部邊境建立一個空情報告站。將影響到整個巴爾幹作戰尤其是克里特島之戰的蘇聯問題,是個大問題。指令在提及蘇聯這個問題時指出:&ldo;為了搞清蘇聯近期的態度,已經開始和蘇聯進行政治協商。無論這些協商的結果如何,有關東線作戰準備的一切口頭指示依然有效。同時,作戰準備仍要繼續進行。&rdo;
到十一月中旬,意軍在阿爾巴尼亞已被迫採取守勢,而且很難守住陣地。德國的首次援助是提供了一支空運大隊。但情況已很明顯,還必須提供更多的援助。
一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二十號指令。在指令中,他說明瞭德國準備進攻希臘(稱&ldo;馬麗他&rdo;作戰計劃)的作戰要點。我們在本文提起它,只是因為它所強調的思想後來導致了對克里特島的進攻。
這項指令一開始便指出,阿爾巴尼亞的日趨危險的局勢使我們感到採取這一措施加倍重要,即應當阻止英國以巴爾幹戰線為掩護在那裡建立空軍基地。因為這些基地一旦建成就會威脅義大利,威脅羅馬尼亞油田。德國進攻的首要目標是愛琴海沿岸地區和薩洛尼卡盆地。然而,也可能有必要經由拉里薩與科林思地峽發動進攻,進而佔領整個希臘。德國空軍的具體任務是,&ldo;儘可能使用傘降和機降著陸奪取在希臘沿海諸島上的英軍基地&rdo;。
在進攻的目的全部達到之後,參戰部隊將撤退,&ldo;另有他用&rdo;。這一耐人尋味的措辭表明,這些作戰行動與計劃中的對蘇作戰具有直接聯絡。事實上,五天後,即十二月十八日,希特勒簽署了元首第二十一號指令‐‐&ldo;巴巴羅薩&rdo;對蘇作戰計劃。
考慮到氣候有利,原來計劃於一九四一年三月進攻希臘。但是,進攻發起時間推遲了,首先是由於正在與保加利亞進行外交談判,因為要到達希臘必須假道保加利亞;再者是由於南斯拉夫在三月二十六月至二十七月發生了政治動亂;最後是因為德軍到四月六日才能開動,而且時間緊迫只能匆忙部署。要做好這些工作,時間又沒有。因為對蘇作戰即將開始,而且作戰計劃已經堅定不移地執行了。但是,即便如此,還是不得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