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3 頁)
而另一方面,在清代以前,所謂的地方士紳,指的就是退休的官員,或者是一些考過科舉的秀才及比較有學問的人,讓他們來帶領地方的發展。一直到了日據時代,因沒有科舉考試,所以地方士紳就變成了由有能力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擔任,如醫生、老師、農改人員之類的。早期臺灣受尊敬的職業,除了醫生之外,還有老師。在比較早以前,如果你是男的,或者你是理科,你會被期待往醫生方向努力;如果你是女的,或是你是文科,你會被期待往老師方向發展。當然,老師及醫生的組合那簡直就是金童玉女了,這也符合過去家庭的價值觀。
所以,從這個歷史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初黨外以及後來民進黨,有很大一部分的主要支援贊助者都是南部的醫界人士。
另一方面,傳統臺灣人對法律、司法之類的職業就比較有負面態度了,因為臺灣人傳統上多數不信任司法是夠客觀公正的‐‐有錢判生,沒錢判死。而律師則被視為是一種不太有道德的職業,只會耍嘴皮子,為了混口飯吃,黑的也要講成是白的。就算你很有正義感,也有可能被對方在法庭外報復,因此老一輩的人會認為當律師有損陰德,不算是好職業。這些觀念其實都可以從歷史上找到原因。
臺灣的族群及&ldo;外省人&rdo;
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紀,一定會問媽媽&ldo;我從哪裡來&rdo;這種問題,媽媽總是支吾其詞。有一次被我問煩了,她就答&ldo;爸爸給媽媽打針就有你了&rdo;,嗯……現在想想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禪機,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還算美滿,生活一切還都過得去,就跟許多臺灣20世紀70年代組成的家庭一樣。父母都是中南部來的人,落在臺北定居,父母間對話以及跟朋友們對話幾乎都是講閩南語。但因為環境的關係,我跟他們對話反而都是用國語,爸爸到現在還一直很後悔,說是他沒逼我好好學閩南語。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社會,幾百年來不斷有人移入,主要有四個族群,閩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與少數民族(17)。
閩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幾百年來陸續遷入,這兩個族群幾百年來也是嫌隙不斷,過去還常有一些族群及村莊間&ldo;械鬥&rdo;的事情發生。不僅閩客之間會械鬥,閩南間的漳州人與泉州人也械鬥,慘烈的情況也令人髮指。早期臺灣每個村莊都有所謂的&ldo;拳頭師&rdo;,就是有實戰經驗的武師,因為在械鬥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這些武師練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鶴拳之類實戰性攻擊性較強的拳法。他們還要負責帶領一些鄉勇練武保衛鄉裡,所以現在臺灣民間常有一些如宋江陣之類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從過去械鬥中的作戰陣形中演化出來的活動。臺灣鄉間還有許多的&ldo;有應公廟&rdo;,其實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鬥而亡的無主孤魂。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自從日據時代後,閩客之間的衝突有意被壓制下來,到了現在,雖然相安無事,但一些習慣或經驗,仍可以看出彼此間的小情結,比如說傳統上認為嫁女兒千萬不要嫁給客家人,或者娶媳婦就要娶客家人之類的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客家女人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不會吃很多苦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