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3 頁)
從肯亞回來後,順路又飛到羅馬玩了三天。當然,對小孩子來說,什麼千年之都呀,不是重要的,唯一的印象就是在那些街邊或百貨公司,用羨慕崇敬的眼神仰望資本主義第一世界神奇華麗的各類商品。此外,也忘記了因為什麼事被媽媽處罰,在餐廳吃飯時被叫出去大罵一頓,並在一群洋人面前罰站,原來這就叫&ldo;出洋相&rdo;。
我一直非常感謝父母給我這次機會,帶我們出去玩。大概就是因為這次經歷,培養了我對旅行的愛好,我比較喜歡自助遊的習慣大概也是那時確立的。因為當初不能脫團到處亂跑去看想看的,讓我覺得很痛苦。現在一賺到錢,有機會就往外跑,遊山玩水的,結果導致一事無成,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初中課程
1990年暑假過後,我上了二年級,原來的班級沒有被打散,倒是換了個殺手級的班導師(班主任),比較年輕,教數學的。教得好是有口皆碑的,但同樣的,體罰起來也毫不手軟。初中二年級的學習科目有國文、數學、英文、理化、地理、歷史、生物,上了三年級還多加一科地球科學。每天早上都會來一次考試,老師會給每個同學設標準。本人資質較差,數學只要考60分就好,偏偏我又常考不到這個分。其實大多數同學都考不到標準分數,所以每天中午吃完飯後就成為大家心驚膽戰的時刻。老師一邊狡猾地笑著,一邊念名字發考卷。同學們一個個到臺前領考卷,若是沒考到標準,就自己乖乖伸出手來,該打幾下打幾下,最多20下。不過說來也怪,雖然大家都害怕考不好被處罰,但就是不懂去努力讀書考得再好一些,而是一次次心存僥倖。
說起體罰,每個老師有不同的風格,就連教鞭用的都不一樣。有些喜歡拿熱融膠棒,有些喜歡拿長長扁扁的木棒,有些喜歡用細細的藤條。所以,最後大家也養成一個習慣,新老師一進來,我們就看他手上有沒有拿教鞭。有些老師把教鞭帶進教室,就讓人感覺寒光四射。
後來,同學們也發現了被打時的反制方法,比如說先在手上塗酒精或紅花油,跟老師硬碰硬。另外也有一個以柔克剛的方法,就是每次被打到的一瞬間,手掌順勢往下掉,減低衝擊力。但終極方法是一個很聰明的同學運用物理學的原理發現的,就是雙手不要合攏,儘量張開一點;並且靠近老師手腕的那一邊要比較高一點,如此一來,打到的部位是手掌肉多的地方;而且根據槓桿原理,越靠近持鞭處力氣越小,打下來碰到另一隻手掌時已經沒什麼力道了。從此,我們根本不怕藤條棍子了,但還是要裝得很痛的樣子。
處罰方式也是五花八門的,除了打手外,有些老師還會捏眼皮,捏嘴角,捏耳朵,而且可以把耳朵扯到整個人都抬起來(隔天都會淤青),拉完以後還真懷疑耳朵還在不在,或者有些老師喜歡罰半蹲,雙手抬椅子罰站。更狠一點兒的會叫你去操場跳上幾圈青蛙跳,這時你就會恨不得被鞭子抽,早死早超生。不過老師處罰學生,似乎要看物件,好學生偶爾犯錯不會被處罰。當然了,在老師心目中,學業成績優秀的,當然就是好學生。
其他課程,還有音樂、美術、家政、工藝等副科,後面這兩科比較特別一點兒,當時是男生上工藝課,女生上家政課。工藝課有專門的工藝教室,會教學生做一些木工或簡單的鐵工。家政課則是女生學習做菜燒飯、fèng紉之類的課程。但是到了妹妹上初中時,這兩科已經變成男女都要上了,大概和那時候婦女團體強烈要求男女平等有關。總之,初中的學習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升學,一切以升學為導向。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課程都儘可能被忽略,那些課程時間也都儘量被拿來上主科課。
我比較了數理化及英文等課程,發現,其實大陸與臺灣的課程內容都差不多;而在國文方面,當時臺灣的國文教科書,則幾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