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3 頁)
古人吃飯的桌子大多是方桌,為什麼呢?這跟我們吃飯的制度有關。我們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為什麼有舉案齊眉這件事呢?因為當時是分餐,我舉一份給你,我這兒還有一份。如果當時梁鴻和孟光是共餐,就也犯不著我舉著你吃,然後你舉著我吃了,對不對?我們的分餐制度逐漸演化成共餐制了。採用方桌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是共餐制。這一點從我們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來。早期凡是筷子長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對貧困的家庭。
中國人的筷子有特別長的,是為了菜多的時候,能夾著遠處的菜。今天餐廳有轉盤,什麼菜都能轉到你跟前,過去沒那事兒,你得去夾,所以筷子一定要長。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長。它為什麼是尖的呢?是因為日本民族吃生的東西,比如生魚片,非常滑,夾的時候必須扎一下,才夾得起來。我們則不同,過去中國人吃飯很講究,絕對不許扎。我小時候,記得姥爺就教育我說:&ldo;夾起來就吃,夾不起來就不吃,不許扎。&rdo;後來我大一點兒,人家告訴我說:&ldo;筷子扎饅頭,是給死人吃的。&rdo;按照更嚴格的禮儀,過去在桌上吃飯,筷子絕對不許伸過中軸線,那邊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許伸筷子過去夾,頂多是人家給你端過來,你才能夾一筷子。這就是中國飲食的傳統習慣,所以中國人從小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順便把腦子也給練靈巧了。我們再看韓國的筷子,是金屬的,因為韓國老燒烤,趕上咱這種筷子早就燒壞了,所以必須使用金屬。從小小的筷子身上,我們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徵。
【八仙桌】
方桌有個俗稱,叫&ldo;八仙桌&rdo;,俚俗至極。八仙桌的來歷不得而知,沒有專家能夠解釋這件事,大概可以推測是在晚明嘉靖時期出現的名字。嘉靖皇帝是一個非常崇尚道教的皇帝,八仙則是道教裡有名的神仙,鐵拐李、呂洞賓、韓湘子等等,老百姓都知道。方桌有四個邊,一邊坐兩人,正好能坐八個人,也許是因此而得名吧。其實,八仙桌上坐八個人非常擁擠,一般坐四個人最合適。
我見過一張超大的八仙桌,一邊能坐四個人,十六個人圍著桌子吃飯。我第一次看見都呆了。這桌子有多寬呢?邊長大概有2米多,非常寬。這張大桌在一座寺廟裡,所有的僧人在那兒吃飯。因為僧人是分餐制,所以才能在這張桌上吃飯。如果是共餐,這麼大的方桌擺上菜,我估計得趴上去才能夠得著。這種極為特殊的例子,只能在寺院裡看到。我覺得那是&ldo;天下第一桌&rdo;,當時還想買,後來人家說不賣,還得天天吃飯用呢。
一般來說,八仙桌是吃飯的專屬桌子,但後來在中國人的家庭陳設中,逐漸被放在了中心位置。過去的人家裡,一進門,視線正中都是正面靠牆一個大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再有一邊一個太師椅。為什麼把八仙桌擱在正中呢?因為八仙桌在椅子的面前能伸出來一塊,手和茶杯都可以擱在那兒。
中國的文化講究兩人聊天時,不能正視對方,要正視前方,直視人家的眼睛說話是不尊重人家,必須偏一點兒。但西方人卻認為,你說話得看著人家,要不然對人家不尊重。這是文化上的差異。八仙桌因此應運而生,它就擱在主客中間,前面伸出來的這一塊位置,正好能讓你稍微偏一點兒,表示我們的禮節。
【褡褳桌 寫字檯】
八仙桌在南方不叫八仙桌,它叫方臺。這個&ldo;臺&rdo;很有可能是受宗教中蓮花臺的影響。影響到北方的詞彙,首推&ldo;寫字檯&rdo;,是今天非常流行的一個名詞。寫字檯是個桌形。
我們一直說桌的等級偏低,用來寫字有點兒不夠高。但它又不是案形,也不能叫&ldo;寫字案&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