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頁)
騰騰曉霧秋山去,竟一別難重聚。夢魂幾繞蕉窗敘;街頭宣講,廣場歌劇,星月何從數。碑名已勒洪湖渡,英烈江淮生死處。翠柏丹楓千萬句;青陽春早,廣陵梅吐,囑我行兄路。
其三是江樹峰懷念顧民元書贈劉瑞龍同志之詞‐‐調寄八聲甘州:
億通城南角,正書齋淨幾作詩文。想狼山登眺,嗇園憑弔,天石初敦。詎料匯龍成一別,竟作浪花奔。《寫讀》成絕響,中道星殞。何處詩觥三百,慰精魂安憩,大地皆春。喜海天雨露,乃健繼家聲。望江邊,糧棉新士,記當年鼓吹費艱辛。浩歌盪,泉臺攜手,上與兄斟。
江澤民的信和抄錄的三首詩詞,體現了總書記和我們黨對老同志及其家屬的關心。江上青、江樹峰的詩詞表達了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和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該書出版後,眾多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來電來信詢問‐‐劉瑞龍是何許人也?他與江上青、江樹峰有著怎樣的情誼?《劉瑞龍詩稿》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筆者因參與編輯《劉瑞龍詩稿》,對其中情況略知一二,應該說,這是一本很特殊的詩稿,收錄了作者一生創作的近200首詩詞,有早期&ldo;在馬背上哼成的&rdo;詩作,有土地革命時期用&ldo;三字經&rdo;的形式寫成的佈告、通告,有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激烈鬥爭的真實寫照,也有對新中國的熱情歌頌,有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對子女的勉勵,充分展示了一個老共產黨人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和廣闊胸襟。可以說,《劉瑞龍詩稿》是一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詞集,是一部給予後人以豐富教益和深刻啟迪的警示錄。
從紅十四軍創始人之一到著名的&ldo;空軍司令&rdo;
‐‐三野後勤部長兼政委
劉瑞龍1910年10月生於江蘇南通。出生後70天,父親就去世了,孤兒寡母生活十分窘迫。母親白日裡糊紙錠、代人刺繡,晚上挑燈紡紗線,掙錢供兒子上學。劉瑞龍小小年紀,就要用長衫的大襟包著紙錠給人送貨。母親是一個老儒生的女兒,精通文墨,她要求兒子勤奮讀書,晚上她一邊紡紗,一邊聽兒子讀書。督促溫習功課之餘,她還講一些彈詞小說裡的故事給兒子聽。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使劉瑞龍自小對中國的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他以後的詩詞創作打下了基礎。
1921年,劉瑞龍轉入南通城北高等小學讀書,14歲考入通州師範。此間寄宿在他表哥葛松亭家中,因為表姐夫惲子強是惲代英的胞弟,從他們那裡,劉瑞龍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7大革命失敗後,劉瑞龍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通州師範的黨支部書記,他組織顧民元、江上青等革命青年開展學生運動,並吸收他們加入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兩年後,時任南通縣委書記年僅19歲的劉瑞龍與李超時、何昆、張愛萍、黃火青等同志參加建立紅十四軍,在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心腹地帶組織工農武裝。
紅十四軍失敗後,劉瑞龍調入江蘇省委,在陳雲同志任書記的省委外縣工作委員會擔任副書記及省農委書記,並在李碩勛同志任書記的軍委任委員。1932年秋,因為出現了叛徒,劉瑞龍不能繼續留在上海,中央讓他選擇去蘇聯學習或者到東北工作。雖然他一直嚮往能到當時世界的革命中心‐‐蘇聯學習,但想到災難深重的祖國,毅然決定留在國內工作。當時紅四方面軍剛進入四川,急需幹部,他被派到川陝革命根據地。在中央交通員崔逢雲同志的護送下,他化裝成商人,多次與敵人巧妙周旋,歷經了千辛萬苦,翻越懸崖絕壁上的棧道才到達漢中。用他的話說,真真切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