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賣柴,要稱斤兩,要找買主。農民自己不帶秤,又不熟悉哪家要買柴。於是必須有一個「柴主人」。他肩上扛著一支大秤,給每擔柴稱好分量,然後介紹他去賣給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況,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軟柴,分配各得其所。賣得的錢,農民九五扣到手,其餘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傭錢。農民情願九五扣到手,因為方便得多,他得了錢,就好扛著空扁擔入市去買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帶的柴主人,名叫阿慶。此人姓什麼,一向不傳,人都叫他阿慶。阿慶是一個獨身漢,住在大井頭的一間小屋裡,上午忙著稱柴,所得傭錢,足夠一人衣食,下午空下來,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菸,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純熟,各種京戲他都會拉。當時留聲機還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種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聲機來賣唱,聽一齣戲,收幾個錢。商店裡的人下午空閒,出幾個錢買些精神享樂,都不吝惜。這是不能獨享的,許多人旁聽,在出錢的人並無損失。阿慶便是旁聽者之一。但他的旁聽,不僅是享樂,竟是學習。他聽了幾遍之後,就會在胡琴上拉出來。足見他在音樂方面,天賦獨厚。
夏天晚上,許多人坐在河沿上乘涼。皓月當空,萬籟無聲。阿慶就在此時大顯身手。琴聲宛轉悠揚,引人入勝。潯陽江頭的琵琶,恐怕不及阿慶的胡琴。因為琵琶是彈弦樂器,胡琴是摩擦弦樂器。摩擦弦樂器接近於肉聲,容易動人。鋼琴不及小提琴好聽,就是為此。中國的胡琴,構造比小提琴簡單得多。但阿慶演奏起來,效果不亞於小提琴,這完全是心靈手巧之故。有一個青年羨慕阿慶的演奏,請他教授。阿慶只能把內外兩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盃——教給他。此人按字眼拉奏樂曲,生硬乖異,不成腔調。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慶的胡琴來拉奏,依舊不成腔調,只得廢然而罷。記得西洋音樂史上有一段插話: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隻皮鞋底上裝四根弦線,照樣會奏出美妙的音樂。阿慶的胡琴並非特製,他的心手是特製的。
筆者曰:阿慶孑然一身,無家庭之樂。他的生活樂趣完全寄託在胡琴上。可見音樂感人之深,又可見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為僧者,亦猶是也。
元帥菩薩
石門灣南市梢有一座廟,叫做元帥廟。香火很盛。正月初一日燒頭香的人,半夜裡拿了香燭,站在廟門口等開門。據說燒得到頭香,菩薩會保佑的。每年五月十四日,元帥菩薩迎會。排場非常盛大!長長的行列,開頭是夜叉隊,七八個人臉上塗青色,身穿青衣,手持鋼叉,鏘鏘振響。隨後是一盆炭火,由兩人扛著,不時地澆上燒酒,發出青色的光,好似鬼火。隨後是臂香隊和肉身燈隊。臂香者,一隻鋒利的鐵鉤掛在左臂的皮肉上,底下掛一隻廿幾斤重的錫香爐,皮肉居然不斷。肉身燈者,一個赤膊的人,腰間前後左右插七八根竹子,每根竹子上掛一盞油燈,竹子的一端用鉤子釘在人的身體上。據說這樣做,是為了「報娘恩」。隨後是犯人隊。許多人穿著犯人衣服,背上插一白旗,上寫「斬犯一名xxx」1。再後面是拈香隊,許多穿長衫的人士,捧著長香,踱著方步。然後是元帥菩薩的轎子,八人扛著,慢慢地走。後面是細樂隊,香亭。眾人望見菩薩轎子,大家合掌作揖。我五六歲時,看見菩薩,不懂得作揖,卻喊道:「元帥菩薩的眼睛會動的!」大人們連忙掩住我的口,教我作揖。第二天,我生病了,眼睛轉動。大家說這是昨天喊了那句話的原故。我的母親連忙到元帥廟裡去上香叩頭,並且許願。父親請醫生來看病,醫生說我是發驚風。吃了一顆丸藥就好了。但店裡的人大家說不是丸藥之功,是母親去許願,菩薩原諒了之故。後來辦了豬頭三牲,去請菩薩。
為此,這元帥廟裡香火極盛,每年收入甚豐。廟裡有兩個廟祝,貪得無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