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3 頁)
這是事實,甚至還可以說,如果英國沒有控制海洋,它在印度的基業是建立不起來的,即或建立了,也是不能持久的。印度的情況是少數歐洲人,在一些有膽識的精明人的領導下,分享他們能夠取得的勝利,並透過明智的聯合促進他們的好運,才能在那裡堅持下去,尤其是在力量懸殊的時候,則更應如此。但是他們必須避免遭到他們同種人的反對,少數同種人能夠使這種本來就不夠穩定的平衡偏向另一方。正當克萊武在孟加拉大顯身手時,比西入侵奧裡薩 [ 譯者註:印度的邦,在德干半島東北部,瀕盂加拉灣。 ] ,沒收了英國的一些工廠,並使自己成為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之間廣大沿海地區的統治者;與此同時,一個有9艘法國艦船組成的分艦隊,其中絕大部分是屬於東印度公司的,並且遠不是一流的戰艦,滿載著1200名正規部隊‐‐當時歐洲人參加印度之戰的最龐大的陸軍隊伍駛向本地治裡。位於印度沿海的英國海軍部隊,儘管為數不多,但是可以認為他們足可以抵禦前來的法國分艦隊。至此再不能夠說印度的前途仍然是懸而未決的了,因為前幾次的作戰活動已經說明瞭這一點。
1758年4月26日,法國分艦隊出現在本地治裡以南的科羅曼德爾海岸,並於28日錨泊在英國基地聖戴維德堡附近。其中2艘繼續駛向本地治裡,艦上的新總督拉利伯爵希望立即前往政府所在地。在此期間,英國艦隊司令波科克已經得到了敵人已臨近的訊息,由於他非常害怕丟失這個基地,也正駛向那裡,並於4月29日先於載有總督的2艘法艦抵達那裡。法國艦隊立即起航,右舷戧風駛向海洋(圖8),航向東北,風向東南,並且發出了召回護送總督拉利的艦船和快速帆船(a)的訊號;但是由於拉利的命令,這些艦船無視艦隊司令的訊號沒有駛回。這一行動,如果不是起因,也必然會加劇了新總督和分艦隊司令德&iddot;阿赫之間的矛盾,他們之間的不和使法國在印度的戰役失敗了。英國艦隊與法國艦隊一樣右舷戧風航行佔據了上風,此後,用他們當時慣用的進攻方法進行了攻擊,並且取得了他們通常所取得的結果。英軍的7艘戰艦受命一起不讓8艘法艦挨近,前面的4艘艦,包括艦隊司令所乘坐的,步調一致地投入了戰鬥,後面的3艘,不管是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反正他們沒能準時地參加戰鬥,但是不應該忘記這種進攻的結果幾乎總是這樣。法國分艦隊司令看到了敵前衛和後衛之間出現了空隙,隨即產生了分割他們的計劃,並且發出了艦艏一起轉向下風的訊號。但是由於過於急躁,沒有等到其它艦船回答,他就轉舵使艦艏轉向下風,其後衛艦也隨即仿效他的動作,而前衛艦繼續向前航行。英國艦隊司令對這件事瞭解的比較清楚,所以他給予德&iddot;阿赫的稱讚要多於法國作者的。他是這樣描述這一時刻的:
圖8 1758年波科克和德阿赫進行的海戰
下午4時半,法軍戰列線的後衛艦已相當靠近他們的旗艦了。而我們後衛的3艘艦也接到了近距離交戰的訊號。很快德&iddot;阿赫就離開了戰列線,並順風向航行。位於他後面的第二艘艦,在這次海戰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緊跟在英國旗艦&ldo;雅茅斯&rdo;號之後,也並排上來進行炮擊,然後改變航向駛向下風,幾分鐘之後,敵前衛艦也改變了航向。
這一敘述與法國人的敘述是完全一致的,法艦在經過英國這艘大艦時對其實施了集中攻擊。然後法艦順風向駛向與其分開的2艘艦,而曾與他們進行過交戰的英艦,由於負傷航行緩慢,已跟不上他們了,這次戰鬥制止了英國艦隊對聖戴維德堡的解救,以致使其不得不於6月2日投降了。
在聖戴維德堡陷落之後,英法兩國的分艦隊分別在各自的港口裡進行維修,然後又重新佔領了他們各自的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