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在弄清了中共及張、楊有關事變的態度後,22日,南京方面正式派宋子文、宋美齡為談判代表赴西安面見張、楊。此時,西安方面的各派政治力量在周恩來的艱苦說服下,基本上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12月23至24日,蔣方代表宋子文、宋美齡,西安方面代表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就周恩來提出的中共和紅軍的六項主張進行談判,最終達成協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協議是達成了,但要蔣介石履行以人格擔保的協議卻非輕而易舉。當蔣介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於26日安全抵達南京後,他&ldo;履行&rdo;協議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將張學良扣壓起來,接著又派重兵進逼西安,擺出討伐之勢。剛剛出現的和平局面,一夜之間即被濃重的戰爭陰影所籠罩。
為緩解西安事變後出現的緊張局勢,維護和平,1937年1月亞日,毛澤東、周恩來致電潘漢年,指出:南京的進軍,僅有利於政學系及日本,對民族國家及國民黨則是&ldo;極大損害&rdo;了共產黨與紅軍堅決站在和平解決國事立場上,贊助國民黨一切有利於救亡圖存之改革,願與陳立夫、宋子文、孫哲生、馮煥章各方面商洽團結一致挽救危局之方法。&rdo;1並囑潘漢年&ldo;本此方針&rdo;,速與陳立夫先生接洽。1937年1月5日、6日,毛澤東又連電潘漢年,告之周恩來在西安與蔣介石、宋子文商定的具體內容,指示潘漢年迅速在上海找宋子文接洽,弄清南京政府近日的變化,並要宋子文實踐諾言。21月21日,毛澤東、周恩來再次致電潘漢年,指示他向蔣介石接洽&ldo;和平解決後不再發生戰爭&rdo;問題。3
1《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檔案選編》第355頁。孫哲生即孫科,馮煥章即馮玉祥。
2《要蔣、宋實踐在西安所商定之條件》,《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4期。
3《要求蔣介石具體保證和平解決後不再發生戰爭》(1937年1月21日),《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10期。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37年1月至2月初,當周恩來為維持和平局面在西安徹夜不眠,運籌帷幄時,潘漢年為落實蔣介石離開西安時以人格保證的協議也奔波於西安、南京、上海等地,並就撤軍、紅軍駐地、給養、西路軍等問題與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談判,配合周恩來最終基本解決了西安事變的善後問題。南京停止對西安的軍事進攻,國內和平局面得以最後奠定。
考慮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條件已基本成熟,中共中央於1937年2月決定派周恩來為全權代表,繼續進行國共兩黨的談判。周恩來的出面,標誌著國共合作已從最初的接洽、聯絡、短兵相接的交鋒,進入了實質性啟動的新階段。在以後歷時7個月的談判工作中,周恩來以一個政治家的傑出才能,掃除重重障礙,促使第二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
在1937年2月後的國共歷次談判中,潘漢年陪同周恩來參加了3月的杭州談判。這次談判在兩黨合作、紅軍改編及經費問題上均取得了一些進展。會議結束後,潘漢年作為中共方面的代表,就上述問題又與陳立夫、宋子文進行了多次協商談判。至此,潘漢年作為國共談判代表的工作告一段落。
從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潘漢年先後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及中共中央的派遣,以中共談判聯絡人及談判代表的身份,與國民黨進行了將近1年的有關兩黨合作的接洽、聯絡與談判。潘漢年以其出色的工作,使中共中央及時掌握了國民黨方面對合作談判的政治態度,從而制定正確的談判方針。同時,潘漢年又以其既堅持原則,又留有餘地,張弛結合的談判藝術,最終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程序,為貫徹黨的團結抗日方針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