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2 頁)
全民統一的領導的建立,首先就是各黨各派的領袖要能夠徹底取消過去成見,聚首一堂,在真正民主的基礎上,建立強有力的軍政領導機關,以保障統一領導的具體實施,來完成抗敵救亡之大業。其次,目前需要一個全民性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行動的綱領,就是抗敵救亡的政綱。全國民眾在這個共同綱領的領導下面,將聞風興起,歡聲載道,必然人人抱著堅決奮鬥,為國犧牲的決心,惟民族國家利益是從。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像一個人似的,只有一個心,只有一個目的,保障全民族戰爭的徹底勝利!
1937年8月30日
49 全面抗戰釋1
1本文原載《抵抗》1937年第18號。
潘漢年
&ldo;全面抗戰&rdo;,&ldo;八一三&rdo;以來這四個字是在普遍的被大家嘴裡叫著,筆下寫著,可謂已成流行的口頭語,手頭字,為什麼我還要加以解釋呢?因為現在全國軍事動員的範圍日益擴大,從察綏到華北,山東沿海到上海,大半個中國的地域上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戰爭,這種全國性的戰局,是被一般人誤會著這就是&ldo;全面抗戰&rdo;。
目前戰爭的性質是不同於&ldo;九一八&rdo;東北軍的抗戰,也不同於&ldo;一二八&rdo;上海十九路軍的抗戰。因為這些戰爭,都是區域性的抵抗,就了結當時的戰局,不僅在政治上沒有完成抗戰的任務,即在軍事上也沒有結束戰略上的任務。&ldo;九一八&rdo;抗戰的結束是丟了東三省,&ldo;一二八&rdo;抗戰是簽訂了《淞滬協定》。目前戰局的形勢,最後勝負,固難一言預計,即以失敗前途而言,決不是丟了幾省土地,或者僅僅是簽訂一個不利於中國的什麼協定就可了事,即是中國今後能否儲存半殖民地獨立國家的名義,正因這個戰爭是有關於中華民族今後能否獨立生存的意義,所以被侵略的我們,在蘆溝橋事變後,雖說&ldo;應戰&rdo;,而我們一開始的軍事動員,就超過了區域性抗戰的範圍。&ldo;八一三&rdo;以後,抗戰的範圍就表現了全國的性質。在部隊的調動上,不論那一個偏僻省區,一律在實行動員,戰爭本身的影響,動搖了全國範圍以內的正常狀態,不論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生活,都因戰爭的影響,起了極大的變動,這是&ldo;九一八&rdo;、&ldo;一二八&rdo;抗戰所沒有的現象,可是我們能不能說這就是全面抗戰呢?不,帶有全國性質的軍事行動還不能稱為&ldo;全面抗戰&rdo;。
我在另外一個報紙上說過:&ldo;所謂全面抗戰,應該是指抗戰的政治決心&rdo;,如加以更具體的解釋,全面抗戰應該是在政治方面有切實的辦法,必須動員全國人力(軍隊,人民),財力,外交,文化(一切教育,娛樂,出版,及其他宣傳機關),全中華民族各方面的力量實行全民抗戰。我們是被壓迫被侵略的民族,在單純的軍事條件上,應當不諱言的承認敵人比我們優越得多,然而我們有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就是我們有全國人民敵汽同仇為政府與軍事後援的全民力量,這種力量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所沒有的。而且由於帝國主義本身與侵略者統治下人民的矛盾,他們不能實現政府與人民一致,軍事與人民一致;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戰爭如延長下去,他們的廣大人民必然會起來反對侵略者的統治。可是我們的抗戰,是求民族解放,獨立,自由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全國人民必然一致起來擁護這個戰爭,這就是我們可以戰勝敵人優越軍事條件的特點。然而,如果我們抗戰只限於單純的全國性的軍事動員,不能徹底實現全面抗戰的政治決心,抗戰的最後勝利還是沒有保障!不久以前的阿比西尼亞反對義大利侵略的抗戰,正因為僅僅實現全國性的單純軍事動員,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