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2 頁)
中共上海市委還十分重視市、區兩級政權機關中的統戰工作。1952年11月13日,市人民政府召開機關內部統戰工作組成立大會,市委、市府有關負責人和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以及專家等二千餘人參加了會議。潘漢年在大會上作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府機關內部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後來,他還對機關統戰工作作了重要批示:&ldo;政權中黨委及黨組應經常討論本單位的統戰情況,支部應將統戰工作列入經常議事日程之中。&rdo;並&ldo;要求政府首長應結合本單位統戰情況,將成績、缺點,聯絡今後如何提高統戰工作,向黨外幹部作報告&rdo;。由於民主人士擁有共商國家和上海大事的權利,調動了各界人士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解放初期,上海呈現了一派生氣勃勃的興旺景象。
廣泛結交新老朋友
統戰工作就是團結和爭取黨外人士和民主人士,同他們交朋友,與我們一道工作。對於各界上層人士,爭取、團結了一個,往往就能爭取、團結一大片。各界人士,特別是一些過去對黨不瞭解的上層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往往首先是從對共產黨幹部認識和了解開始的。而這些人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共產黨做統戰工作的幹部。潘漢年在擔任統戰部領導以後,他向華東和上海統戰部門的幹部反覆做動員和教育工作,要求統戰部幹部發揚黨的統戰工作的優良傳統,善於廣泛結交朋友。
潘漢年自己作出了表率。他過去長期在上海工作,有很多老朋友,這些朋友大多是文化界和軍政界愛國人士。上海解放後,他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工作的面更廣、更複雜。許多新的領域和新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除了老朋友外,還需要結交許多新朋友。作為負責華東、上海市統戰工作領導的潘漢年深知必須團結和結交更多的朋友,才能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從上海解放的第二天起,潘漢年就開始結交趙祖康這位朋友。他關心趙祖康的工作,尊重並傾聽這位黨外朋友的建議。上海解放後不久,趙向潘建議,原上海市公安局代理局長陸大公在解放前夕曾做過一些有益於人民的工作,希望考慮給陸大公安排工作。潘漢年接受了趙的建議。這令陸大公十分感動。他感到潘漢年所代表的共產黨人是實事求是的,並不是因為陸大公過去當過國民黨的公安局代理局長而予以排斥。趙祖康也感到潘漢年是真誠信任黨外的朋友。
潘漢年對一些老朋友不僅在生活上關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關心。王崑崙是一位著名的教授,曾經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原屬於國民黨的左派人士。從30年代起,他就和中共聯絡,並在1933年秘密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中斷了和共產黨的組織關係。但是,他還是忠誠地為共產黨工作,為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和潘漢年也保持著時斷時續的聯絡。解放後,王崑崙對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十分關心。為此,王請求潘幫助。潘不僅負責地向中央組織部證明瞭他所瞭解的有關王崑崙的歷史情況,而且很快給王崑崙覆信,潘的關心與負責態度,使王崑崙深感欣慰。
潘漢年對於一些老朋友,對於一些統戰工作的物件,既有必要的關心與照顧,同時又堅持一定的原則。有些問題可以靈活處理,有一些問題必須堅持原則。新聞界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解放初,他提出擬編譯10種新書,向主管出版的單位借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但長期未還。此事在新聞出版界鬧得沸沸揚揚。出版部門和統戰部門都向上級打報告,擬讓有關部門出面向人民法院控告。潘漢年知道後,慎重指出:此事應&ldo;提出清查積欠之辦法。現在即向法院提出控訴,尚嫌過早&rdo;。後來,出版部門按照潘漢年的意見妥善處理了這件事,從而避免了矛盾進一步激化。同樣,潘漢年在處理一位耆宿在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