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第1/2 頁)
自琅琊赴兗州,必經泰山郡華、費兩縣。初平四年,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下邳為當時徐州州治,陶謙剛開始時虛以委蛇、與其合從,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後遂殺之,而並其眾。曹嵩曾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家財可稱億萬,下人也有炫耀的意思,在去兗州途中光家財就裝了百餘輛車,招搖過市。而華、費一地的陶謙軍正多是闕宣餘黨,看見這大宗錢財怎能不心動,更且招安不久賊性未泯。於是利字當頭,磨刀霍霍,曹家上下頓時身首兩分,魂歸黃泉。護送的孫觀、孫覽兄弟拼死作戰,可是也只是搶回了曹丕的屍體而已。
舊仇又添新恨,兗州軍方上下只有一個聲音:討伐徐州!不過兗州的官員好像要搞些小動作……
第二卷,雛鷹展翅初翱翔 第三十二章邊讓之死
其實最開始兗州官吏還是對義父充滿了希望,他們認為義父一直忙於軍旅事物,未必有精力、有經驗處理州中事物,這樣一來,這些個州中事物就有可能由兗州本地的文官們自己處理,他們渴望形成雙頭鷹、兩巨頭的局面(義父管軍、兗州官吏管民政)。不過他們忘了義父曾經做過洛陽的北部尉,對這些個欺上瞞下的勾當一清二楚,再說了,即時義父忙不過來,他可以找人幫忙啊。為了不讓人架空自己,也為了更徹底掌控地方民政,義父大量任用新近投靠他的寒門儒生以及長期以來鬱鬱不得志的下層官吏,短時間就把兗州南部各郡縣納入掌控之中(黃河南岸青州黃巾曾經肆虐的地方),擁有了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官員和地盤。
這時候,原本和義父結成聯盟的兗州官吏開始不安起來,青州事了,他們也曾向義父舉薦了大量的官員,可是到最後地方主官基本上都沒有這些人的份;即使義父錄用了幾個,也都安排在學政等清水衙門,根本沒什麼好處可撈。而且,他們的主官大都是過去受排擠的小吏,根本就沒有臉待下去,應付幾天,就棄官而去。
義父嚴格按照鮑信的&ldo;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rdo;建議,就這樣將黃河以南的地盤牢牢掌控在手中,有好多的豪門儒生都被義父用這樣那樣的託詞給拒絕了,這樣一來,雖然義父在鮑信一系的幫助下,依靠大量寒門士子和不得志的小官吏建立起相對牢固的統治,可是也使得兗州原有官吏人人自危,大部分人都聚集在張邈周圍說著義父的壞話,長久以往,張邈也對義父起了懷疑。這時候,一個活躍分子邊讓的出現更加激化了矛盾。
邊讓何許人也?此人乃漢末大儒,在兗州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我過去讀大學時對他有點興趣,專門找來他的有關資料來看。記得《後漢書≈8226;邊讓傳》記載:邊讓原本就是陳留人,&ldo;少辯博,能屬文&rdo;,&ldo;善占射,能辭對&rdo;,深得蔡邕讚賞,並得大將軍何進徵闢,可謂成名以久。《後漢書≈8226;孔融傳》說他與孔融、陶丘洪&ldo;齊聲稱&rdo;,後來還&ldo;高才擢進,屢遷&rdo;,看來官運倒是不錯,但是能力如何呢?史料中沒有詳細介紹,不過倒是清楚地寫上了&ldo;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rdo;這樣很不客氣的句子,看來多半屬於那種華而不實的名士之類。
這樣的人,一般大家都敬而遠之,義父也不例外。邊讓幾次遣從人邀請義父一起喝茶論道,都被義父託詞拒絕了,要不就是探看我的傷勢,要不就是去軍營巡視,總之沒有閒工夫。這下可大傷這位大儒的自尊心,本來還想毛遂自薦謀個差事,現在懶得再和曹操客氣。於是邊讓毫不客氣地批評起義父來,本來你在家說說閒話也就罷了,最多被說的打幾個噴嚏唄;可這邊讓在家說不過癮,非要出來說說,尤其要當著眾多官員評說幾番。而且別的也不說,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