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頁)
可問題又來了,制工具說說簡單,真的要進行,就有三大難題,第一,就是製作製陶工具。製陶,最基本的就是要一個轉盤,當然還是慢輪,轉盤是木頭做的,那就要鋸子,要是現代,簡單,買就是了,這叫生產資料,可是原始社會哪裡有啊,沒有鋸子,就無法加工木板,陶鋸根本不實用,鋸木棍還可以,鋸木板的話,很容易就被卡住斷掉,這個到現在還無法解決,也許有人說,用石刀,可是,要知道原始社會勞動生產率極為低下,要用石刀光是伐木到最後做成木板,就不知道要用去多少人力,代價太大了,除非別的都不要做了。
第二個難題就是製作加工工具,工具本身也是要用工具製作的,主要還是鋸子,斧頭等,但是,沒有金屬材料,用什麼做?想了半天,也只有用陶製,雖然陶製鋸子很脆,但勝在製作容易,聊勝於無吧,斧子就石頭用用再說。
第三個難題,是一些工具的做法,連我也不知道,主要是太低階了,比如製陶轉盤,只是在博物館看到過,但是並沒有太加註意,具體怎麼樣,還是要反覆摸索,我只好大致對製陶師傅講了,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不過,就是這樣,對製陶師傅們也是大有啟發了,原來,他們都是採用捏條法製作陶器的,就是將泥捏成一條條,一點點一圈圈做上去,最後形成陶器,現在有了新思路,自然茅塞頓開,當然,還有個熟悉過程。
沒有辦法,這事只能放著再說。
五十五,美麗天堂
因為人多,所以製陶小組進展很快,已經搭好了新的豎窯,原來的窯身所用石頭因為已經有一部分被焚燒而石灰化,所以都做了原料,窯身選用了新的石頭,這也好,可以節省燃料,提高效率。
我指導他們找來幾塊條石,放在最底下作為通風柵欄,上面堆上巨木,然後才是柴火與石灰石一層層疊上去,這樣,下面空氣的流通就比較暢通,不致被爐灰堵塞了。
最上面是新製成經過陰乾的陶器,主要以大件陶罐陶盆為主,用陶棍架空,以免柴火燒完後塌陷破碎,因為一個窯裡容量有限,燒不了太多的陶器,陶碗可以用竹罐代替,既輕又不易碎,所以,燒制的主要是大件陶器與陶箭頭以及陶棒陶鋸。
原始製陶業工藝簡陋,也沒有後來製陶必備的陶車陶輪等工具,步驟也極其簡單,就是到過去製陶取土處挖取陶土,粉碎陶土後加水揉成泥團,然後用木頭捶打增加其韌性,然後用手直接捏成想要的形狀,用手蘸草木灰水輕輕拍打(草木灰中所含的ca3、na23轉化成的鹼性物質如操等是sio2的助熔劑,在高溫燒制中這層陶衣會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層,粘附在坯體上,這樣在陶器的外表就附著一層釉,當然,後來改用更先進工藝了)。放在溫暖的生火塘的山洞中陰乾後就可入窯,沒有後來各種繁複步驟,當然,其質量也是與後來的陶器不能相比,有的用著用著就會突如其來地破碎,所以,每次煮東西前都要仔細檢查,沒有一絲裂縫才能用,而且燒火時也要極為小心,慢慢加熱,以免區域性驟然受熱,熱脹冷縮不均而爆裂。
其實我對製陶業可以說是一知半解,但是還是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對他們的製作工藝與燒窯做了一定的指導,主要還是兩個字,勻稱,粘土攪拌要勻稱,製坯要勻稱,不要出現厚薄,窯裡擺放要勻稱,以免受熱不均衡,另外,燜窯時間一定要保證,所以我將原來四五天出一窯改為六天出一窯,讓他們的製陶速度與質量有了一些提高。
因為製陶師傅們都各有各的絕技,所以在一起合作,對彼此水平大有幫助,當然,也免不了會有爭執,認為我的辦法好,你的辦法佳,這時,就得我來充當和事老,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得出結論的,就讓雙方各自製作陶器,看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