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他對著夜空默默地吞雲吐霧,儘管感到十分的疲憊,卻毫無睡意。
第43章 案情分析會(一)
更新時間2013-1-13 9:47:53 字數:3038
這是進駐清鋼廠以來,專案組召開的第五次案情分析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參加會議的不僅僅是組長、副組長級別的人,而是全體民警都參加,更像是一次動員大會。
王懷書要求每個行動小組的組長匯報一下進駐清鋼以來的工作進展,副組長、組員們可以補充發言。
第一行動小組組長王熙榮首先做了匯報。他的匯報,概略而言,實際上是給出了兇手的特徵的綜合畫像:
一、兇手為男性,身高一米七十五公分以上,穿四十二碼鞋,身體結實,富有攻擊性;
二、兇手在工廠工作,抽大前門牌香菸,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可以快速移動;作案嫌疑車為鳳凰二十八英寸前杆車,車子或者外胎比較新;
三、兇手熟悉清鋼廠的環境,很可能就是清鋼廠的職工,作案之前可能事先踩過點;從兩起案件發生的時間分析,兇手應該在上白班或沒有三班倒的職工中尋找;
四、兇手的作案特點是先用磚頭從身後猛擊受害者的頭部,然後再徒手猛烈擊打受害者,並掐受害人的脖子,直至其死亡,體現了兇手十分殘忍的性格;
五、兇手很冷靜,很有耐性,也很狡猾,具備一定的反偵查能力,作案事先經過了策劃,很可能有前科,因此兇手年紀不可能太輕,但也不可能太大,年齡應該在二十五歲以上,三十五歲歲以下;
六、兇手的行為表明他的智商不會太低,文化程度應該不會低於初中水平,招工前是知青的可能性較大。
比起王熙榮根據現場證據,經過縝密推理,得出的幾大點毫不含糊的結論,其他幾個小組的匯報內容就顯得十分可憐了。
第二行動小組已經走訪了二千二百一十六名職工,對他們進行了詢問、排查,迄今為止,沒有鎖定任何嫌疑人或重點懷疑物件;除了一名不太可靠的職工報告了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外,沒有任何知情者主動前來提供任何與案情有關的資訊。
第三行動小組對全廠擁有的一百一十九輛腳踏車進行了甄別、比對,沒有發現與案發現場附近發現的腳踏車輪胎印痕一致的車子。他們還把那一百一十九輛腳踏車及其車主的名單貼在各個分廠、車間以及食堂的大門外,發動全廠職工比對那份車輛目錄,主動上報自己尚未上報的車輛,或者提供他人尚未上報車輛的資訊。
此外,他們還要求知情者提供案發當晚,有關騎車男子的資訊。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提供任何有關的資訊。
第四行動小組已經查閱了三千五百一十八份檔案,尚未發現有前科的人。雖然發現了一名社會關係值得關注的人員,但經過調查、訊問,該名職工被排除了嫌疑。
王懷書讓大家暢所欲言,對案情進行分析,或者提出建議。
王熙榮首先發言。他說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那就是兇手的行為存在明顯的矛盾之處。既然他的作案是有計劃、有預謀的,那他為什麼不事先準備兇器,而是用隨手檢到的磚塊去襲擊被害者呢?如果事先準備了兇器,豈不是更容易得手、風險也更小嗎?
有幾位民警當即質疑,何以見得兇手作案是有計劃的?
王熙榮道:&ldo;首先是作案動機。如果作案動機是企圖製造恐慌的恐怖活動的話,那必然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犯罪,而決不會是臨時起意的隨機性犯罪。其次是兇手的行為。現場勘查結果表明,兇手作案時事先藏好腳踏車,再步行到作案現場附近隱藏起來,然後耐心守候獵物的出現,並且在可能留下清晰鞋印的地帶,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