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1/2 頁)
為了加快速度,他把他的人分成三組,分別在三個帳篷中進行問話。
第49章 橋涵中的冤魂(五)
更新時間2013-1-19 12:43:26 字數:3029
工程隊的人極不合作,幾乎個個都是以&ldo;沒見過&rdo;、&ldo;不知道&rdo;、&ldo;沒發現&rdo;這類的三字經來回答警方的詢問。有些傢伙更是過分,警方還沒問完,他們就回答完了。這時,詢問人員就會把問題再重新問一遍,倒不光是為了整他們,而是避免日後這些人找藉口狡辯說當時自己沒聽清。
當詢問人員質疑說:&ldo;屍體放在橋涵內長達四、五個月,早已腐爛多時,氣味難聞,你們天天在那裡施工,怎麼可能沒有聞到那異常的氣味呢?&rdo;
施工隊員堅稱沒有感到異常。
&ldo;我們這些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要與各種各樣的氣味打交道,對異味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rdo;
&ldo;我們不是嬌生慣養坐辦公室的,我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都泡在野外,遇到異味是家常便飯,要是動不動就大驚小怪,那就別活了!&rdo;
&ldo;我們是在那兒幹活,又不是在欣賞風景,香味也好,臭味也罷,都跟我們沒有關係,誰在乎那個!&rdo;
……
他們就這麼吊兒郎當地回答警方的提問。
詢問人員又問道,難道他們在施工過程中都沒發現橋涵內有異物嗎?
得到的依舊是否定的答覆。
警員們根本不相信他們的話。
幾天下來,警方毫無所獲。
去小梅溪村調查的吳小康的那撥人馬,同樣令人掃興地空手而歸。
小梅溪生產大隊(就是現在的行政村)有八百多戶人家、三千多人口,而且居住得很分散。為了縮短排查時間,警方利用公社的有線廣播和張貼告示的方式,將死者的情況廣為告之,呼籲知情人踴躍向警方提供與案情有關的線索。另一方面,他們在當地派出所民警的配合下,根據生產隊負責人介紹的情況,把人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深入到各個生產小隊、居住點進行重點調查。
可是幾天下來毫無收穫,生產隊裡沒有人報告家中有人失蹤。
面對這種局面,王熙榮跟吳小康兩人稍事碰頭,交換了意見。兩人都認為,案件偵破的重點仍應放在工程隊身上,但是對小梅溪村的調查也不能放棄。
隨後,王熙榮召集了他這組人馬進行對策商討。
組員們認為,他們的偵破方向是正確的,關鍵是工程隊員不配合,牴觸情緒很大,無法獲得真實可信的情報。他們分析,工程隊員之所以不配合,主要是因為行程受阻,被迫在這個荒郊野地裡,幾十號人擠在一個帳篷裡無所事事,受凍受罪,因而心存怨恨。
要讓他們自覺配合,恐怕一時間難以實現,而且時間拖得越長,他們的怨恨情緒只會有增無減,必須設法找到讓他們開口的突破口。
此前警方一直採取比較寬容、溫和的態度,既然軟的不行,他們決定採取強硬的手段。
王熙榮決定拿袁毅剛開刀。
他面容嚴峻地質問袁毅剛,為何挑唆員工不配合警方辦案?
袁毅剛毫不畏懼地頂撞道:&ldo;什麼挑唆?簡直是無稽之談!你們自己問不出個名堂來就拿我出氣,亂扣帽子!&rdo;
王熙榮疾言厲色道:&ldo;一具屍體在你們的眼皮底下放了四、五個月,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也沒有一個人聞到氣味!剪綵那天你也在場,那個臭味那麼大,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聞到了,而你的人卻個個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