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3 頁)
‐ 59 ‐
在紐約,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並不意味著在自己背後放一個靶子。
史蒂芬&iddot;馬利克一開始擔任《芝加哥論壇報》的主編就知道出版商在利用他。在這個民主黨佔了大多數的小鎮上,《芝加哥論壇報》長期以來一直是共和黨的喉舌,他知道論壇報的社論版總是試圖向郊區的保守派陣營佈道,希望轉化他們的政治觀點。馬利克還主要負責答覆來自城區讀者(他們是現任州長的支持者)的責問,他們批評報社的新聞部有右翼的傾向。馬利克自由主義者的背景給了報社一些掩護。但馬利克當然懂得,他的存在也給報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替罪羊‐‐如果有任何閃失出現的話。
一切從六月開始……
最終大家撕破臉皮源於一則對德克森美國政治人物,曾任參議院共和黨領袖。德克森大樓是聯邦參議院大樓。聯邦大樓前反克隆抗議的報導。那些抗議者‐‐更確切地說,是那些倡導者‐‐正在表示他們對《巴克萊賴斯反克隆法案》的支援。報導這一事件的記者年紀輕輕,大有前途,名叫斯科特&iddot;哈蒙。他在文章裡對抗議人群的規模做了大體估計:大約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文章還詳細描述了標語和他們所舉的旗幟:&ldo;阻止來自巴西的男孩1977年的一部小說《巴西的男孩》中,有九十四個小希特勒被複製。。人類可以克隆一個身體但是隻有上帝才能克隆出一個靈魂。克隆=罪過。&rdo; 同時,哈蒙引用了一小部分反對抗議者的話:&ldo;那些人不過是懼怕進步,&rdo;其中一人說道,此人名叫卡梅倫&iddot;斯特勞布,&ldo;他們是無知的。&rdo;另一個年輕人名叫丹尼&iddot;德賴弗斯,住在內珀維爾伊利諾州東北部城市,是芝加哥大都會區域的一部分。,他稱自己就
是一個複製人,同時也是一個天主教教徒:&ldo;我覺得(那些抗議者)是在否認我的人性,&rdo;他說,&ldo;這就像他們在說我不是人,就像我的存在是對上帝的公然不敬。&rdo;
一個居住在裡格力維爾的自由專欄作家對第二則引證頗感興趣。他的名字也叫丹尼&iddot;德賴弗斯,於是他開始著手撰寫關於那個和他同名同姓的複製人的專題故事。他想他可以把這個故事賣給《芝加哥》雜誌,以前他在這上面發表過很多篇文章。
但還有個問題。他無法知道丹尼&iddot;德賴弗斯的確切地址。內珀維爾沒有這個人,伊利諾州的其他地方也沒有。他試著尋找卡梅倫&iddot;斯特勞布,心想這兩人也許會是朋友,但他也找不到任何叫這個名字的人。
當史蒂芬&iddot;馬利克在辦公桌前接收到德賴弗斯發出的電子詢問郵件時,他感到背後泛起一陣寒意。他記起了那則報導,想起當初自己看過這個故事的初稿,那時他還疑惑寫成這樣的報導怎麼通得過編輯審稿到了他的手裡。初稿裡沒有一條來自克隆支持者的引證,他們中至少有一些人在那種規模的抗議中是說了話的。他得到的答覆是哈蒙採訪過一些支持者,但並不認為他們的話多麼有力。&ldo;我不管,&rdo;馬利克說,&ldo;無論如何這篇報導裡要有另一方的觀點。&rdo;於是,下一個版本里就出現了丹尼&iddot;德賴弗斯和卡梅倫&iddot;斯特勞布的話。
德賴弗斯想要看哈蒙寫的關於那個故事的註記。憑藉在這一行裡待了二十多年的經驗,馬利克清楚地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
德賴弗斯的故事在《芝加哥讀者》上刊登出來,其中也包括來自《芝加哥論壇報》新聞組未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