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龍鳳豬組合(第1/3 頁)
帝王們敏銳地關注舊秩序三字,可天幕卻沒有講解的意思,仍按自己的意志前行:
【統一文字,看似簡單,實則繁雜。西方古羅馬帝國也無法做到統一文字,只能讓官方文字拉丁語和希臘語,流通在行省之間,至於各省之下的文字,並不插手管教。
拉丁文跟漢字不同,它屬於表音文字,跟我們漢字相反,表音文字字母少,在外來詞介入時,更容易被同化。
這也是為何學過表音語言後,再學鄰國語言會更簡單的原因。
基督教盛行後,西方各國用拉丁文分寫《聖經》,寫著寫著就演變為不同的文字,而原本的拉丁文則消失在歷史長河,只留下拉丁字母證明它來過。
而漢字為表意文字,它所蘊含的字意從表面就能看出,如‘口’即‘嘴’。
最重要的是它獨立的同時,又能相互組合成複雜的詞語,卻使它形象不復雜。
如化學元素週期表,氣旁表示氣體元素,金屬元素全是金。
因此我們方塊字不易被同化,因為它自成一派】
漢劉徹聽見漢字,眼眸一亮,騰身而起,連天幕所說化學週期表都暫且放至腦後,在御臺上走來走去,激動不已,直徑拿眼瞅殿下眾臣:快啊!
殿下眾臣一頭霧水,陛下又怎麼了?
見自個群臣如此愚鈍,劉徹恨恨地瞪了朝臣幾眼,難道滿臣文武無一人懂朕?
看到自個陛下眼角都快眨出飛影,關內侯衛青猶猶豫豫地猜測:“陛下可聽見天幕言漢字?”
對對對,還是仲卿領悟朕之意,不愧是朕看好的將軍!
心裡所想被愛臣道出,劉徹深吸口氣壓下心底亢奮“你們說,漢字的漢,可是我漢家?”
他就是不服氣,憑什麼秦始皇能得千古一帝?
難道他劉徹就不配嗎?
按天幕思路,他力打匈奴也是儲存華夏文明,怎麼就不能提他的名字?
天幕既然數次言漢,是不是‘漢字’中的‘漢’,便指他漢家?
群臣面面相覷:難道不是什麼化學最重要嗎?
但陛下所猜是真的
那不就是我漢臣比秦臣強出百倍了?
人的勝負欲有時總是很奇怪,漢臣雖未與秦臣相會,但同為臣子,憑什麼你家陛下為千古一帝,我家就不行?
雖然我漢家陛下任性了點,不講理了點,但他是個好陛下!(???)
漢臣心底齊吼:漢家衝呀!
漢朝群臣對秦朝群臣發起隔空挑戰,天幕中的後世人並不知情,還繼續對著ppt講說:
【文字的走勢,東西方正好相反,西方由拉丁文走向分散,東方是萬字歸一。
一個漢朝人穿到唐朝,他會很快地融入當地生活,而一個古羅馬人跑到中世紀,只有頭頂三問號: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使我們見到文字就能找到認同感】
聽到認同感,秦廷史官心中自豪,自陛下推行秦篆以來,他們根據朝廷發放的識字竹簡,早晚誦讀學習,掌握新文極快。
想到陛下讓令尋程邈,想必再過不久,他們能用上更簡潔的文字吧?
不過西方文字竟走向分散?那豈不是跟春秋戰國有些相似??
他們拼命統一就為了從戰爭中脫離出來,怎麼西方喜歡四分五裂呢?
【文字是始皇整合六國的第一步,政令在新的帝國暢通無阻時,秦才算真正接手天下,並開始管理天下。
政令之外,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稅收,各類稅收是支撐國家運轉的基石,也是國家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
如何收上稅,是放在國君跟前最重要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