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龍鳳豬組合.(第1/4 頁)
【焚書除了限制儒生遊士,借春秋舊文抨擊秦時政外。
最主要的是燒燬原六國史記,斷六國政治續存,讓天下人謹記秦國。
史書是證明國家存在的痕跡,所以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這樣才能根斷原六國復辟之心;
沒有涉及‘以古非今’,未稱古尚賢的百家文,不在上繳焚燒範圍內。
這場民間學籍的浩劫讓遭到歷代文人抨擊,表示這是始皇□□表現。
後朝對前朝史書改轉策略,將焚燒史書變為:修史;
修史是非常嚴肅的事,它彰顯當政權的合法性,宣告本國承接其治,是天命所歸。
同時又是對前朝政治得失的總結,對現在和未來起到警鑑作用】
秦
秦始皇一怔,後世手腕這麼多花樣?
未等他有所反應,秦太史令傾身而出:“陛下,史,記事者也,持中,中正也。
為在史書上記‘崔杼殺弒其君’,先後三位史家勳名,後世修史是亂史家風骨,請陛下明察。”
秦時的史家仍有上古風骨,堅決認為:史以筆記事,其身不持中,就不叫史家。
後朝為前朝修史,有違史家傳承嗎?
他心底悲哀,後世他史家無傳承了嗎?
見太史令臉色悲慼,秦始皇微微頷首,從天幕中抽回目光淡淡道:“後世不是今世,朕知。”
得到回答的太史令略略鬆氣,眸色動容,安靜地垂首退至一旁,提筆記載。
【事實上秦和儒家曾經試圖相愛過,如《尚書》中最後一篇‘秦誓’,還有如‘大學’中的幾篇,都是儒家為秦所著,以示秦晉之意。
但雙方文化主張勢如冰炭,互不相容,實在搭不到一塊。
為何始皇要看重齊地儒家?
因為周禮!哪怕周天子東遷,春秋戰國禮樂崩壞,但整個社會基本秩序,還是以周禮為基底。
秦併吞下天,行法家為主的□□主義,但也沒辦法立時讓六國臣服。
所以始皇選擇對周禮最瞭解的齊魯儒家,作為舊秩序的代表,讓他們為自己出謀劃策,以示周禮渡讓秦制。
結果從兩方試圖相愛,到封禪離心,再到焚心離婚,愛不到一起啊!
若秦始皇當時看重儒家其他支派,或許會好一些,比如荀子這樣的儒家異端。
當初荀子入秦時就看得很清楚:秦,變法很偉大,但也指出秦有潛在危險:儒家忠義仁愛還要是有的,搞套威逼利誘是不長久的。
就沒差抓住秦王的脖子大喊:結合啊!!你不會合二為一嗎?
你秦變法變得讓百姓愛兄弟不愛家,還指望愛秦國?
秦國只有始皇一人的愛不行,它須要千千萬萬的人愛啊!
法是制度,儒是德行。
看看唐太宗,治下有人謀反,平亂大軍還在路上呢,百姓就幫自家陛下給收拾了,只留下平亂將軍疑惑
:我來做什麼?我那麼大的軍功呢?】
秦
嬴稷擰眉,回頭問範睢:“儒家荀子入過秦?”
應侯範睢點頭回答:“是的,荀子大讚我秦有先古之風,安詳和平,是古時模範國家。”
他記起來了,當時荀子見他時,向他推行禮法並用,要行仁政。
當時他正謀求兼併六國,對外戰爭意願強烈,荀子那套好是好,可是不適合秦國。
天幕既然說了……嬴稷一拍手,立即下令:“來人,以大夫禮儀迎荀子入秦”
想了想又補充道:“白起,你親自率對迎接。”
相同的命令出現在各諸侯口中,不管能不能為他們所用,先將人招來再說。
無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