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第1/3 頁)
按執行時間分類的話,死刑可分為&ldo;立決&rdo;和&ldo;監候&rdo;兩種。
&ldo;立決&rdo;是立刻執行死刑,一般用在罪行重大、影響惡劣的犯人身上。
&ldo;監候&rdo;是收監候決。一年之中被判決&ldo;斬監候&rdo;或&ldo;絞監候&rdo;的死刑犯, 會在秋天以後被集中處決, 這就是所謂的&ldo;秋決&rdo;。
&ldo;秋決&rdo;之前要進行秋審和朝審, 就是將已經判處死刑的案子再覆審一遍。
秋審在地方上進行。朝審則是在朝堂上進行, 除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官員後,還有皇帝、太子和一些與案情無關的朝在大員參加。
朝審之後,若沒有人提出疑議,皇帝就當場勾決犯人。
皇帝若不勾決,死刑就不能執行。這就是&ldo;生殺大權&rdo;。這也是皇帝無上權威的一個體現。
雍若覺得:朝審制度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因為審理的都是卷宗,見不到人犯和人證,這種制度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它主要是為了表明:朝廷很重視人命,對死刑的判處很慎重。
在實際操作中,本朝立國以來,在朝審中發現冤案的實際案例仍然是零。
&ldo;殿下不喜歡這差事?&rdo;等小桂子放下那一摞卷宗,雍若就把所有丫頭太監都打發了出去,然後明知故問。
&ldo;是不太喜歡。&rdo;鳳寥點了點頭,眉頭仍然皺著,&ldo;我一想著:只要我硃筆一勾,就會有一顆人頭落地,或是有一個人被活生生絞死,就覺得渾身不自在。&rdo;
雍若很理解他感到的壓力。
一筆定人生死,對於一個還未滿十八歲的封建社會好少年來說,的確是莫大的壓力。
可太子已是儲君。這件事,遲早是要落在鳳寥身上的。
鳳寥也只有慢慢適應了。
她想了想,就安慰鳳寥:&ldo;殿下不如這樣想:你不是在終結一條人命,而是在申張正義,是在為那些受害者討一個公道,讓那些屈死的人不致於死不瞑目。&rdo;
鳳寥點了點頭,臉色依然很沉重:&ldo;你說的這些我都明白。可我就是怕……這其中,有沒有冤枉的?若有冤枉的,豈不連我也成了製造冤案的幫兇?&rdo;
雍若竟無言以對:在這個時代,這是無可避免的事!
她老爹當初就是被冤枉的。可板子一打、夾棍一上,完全扛不住!要想不繼續受那無窮無盡的折磨,就只能違心地招了供,接受自己被冤枉的命運。
在她前世那個偵察、公訴、審判三權分立的社會,不也有冤案嗎?
在如今這個司法制度從根子上就很黑暗、審案者可以合法地嚴刑逼供的時代,冤死鬼只會更多。
&ldo;若若,倘若這其中有冤枉的,我……我怎麼辦?&rdo;
雍若想了想,緩緩說:&ldo;我只能想到一個辦法。&rdo;
&ldo;什麼辦法呢?&rdo;鳳寥充滿期待地看著她。
&ldo;你在朝審和覆核案卷時,仔細一些,耐心一些,多想一想其中是否有疑點,若有疑點就不要勾決,發回重審。&rdo;
說到這裡,她也忍不住暗暗嘆息。發回重審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還得看官員的人品如何、有沒有翻案的時機,結果如何委實難料。
至於那些制度改進上的辦法,不是鳳寥這個太子能夠推動的。
他登基以後有機會的話,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