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2 頁)
此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吳曦的立場對金國和南宋都十分關鍵。南宋朝廷渾然不知金章宗離間之事,還任命吳曦兼任四川宣撫副使。本來,這應該足以讓吳曦與南宋關係更近一層,不料在這個關鍵時候,四川宣撫使程松與吳曦發生了巨大矛盾。程松之前為錢塘縣令,因巴結韓侂胄而一飛沖天,在四年內就由知縣升到宣撫使的位置。他作為韓侂胄的心腹被派到四川,隱有監視吳曦的使命。但其人才幹平庸,不足以服眾,甚至還拿出了長官的架子壓制吳曦,促使吳曦快速倒向金人的懷抱。他先是利用吳氏在四川的根基架空了程松,並派親信姚淮源前去與金人接觸,提出願意獻出階、成、和、鳳四州給金人,換取金人封他作&ldo;蜀王&rdo;。
金人當即答應,命吳曦只需按兵不動即可。
吳曦叛變後,金軍便無西顧之憂,全部部署東線戰場。結果,宋軍在東線接連戰敗。南宋權臣韓侂胄因出兵無功,罷免指揮軍事的蘇師旦和鄧友龍,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丘崈一到任,便採取守勢,結果,又連遭失敗。丘崈便乾脆與金軍秘密談和。東、西兩線都按兵不動,韓侂胄立即處於孤立。金人隨即兵分九路,大舉南下,開始了全面反攻,戰線波及整個宋金邊界。宋朝連連敗退,形勢頗為不利,南宋朝廷大震,議和的呼聲又一次高漲。韓侂胄見宋軍接連在軍事上失利,罷免了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同時,又派使臣方信孺到開封向金人請和。
其時,金軍由於戰線過長,損失慘重,已經無力再戰,卻趁機對南宋朝廷開出了高昂的議和條件:割兩淮、增歲幣、賠軍銀,以及北伐首謀者韓侂胄的人頭。韓侂胄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並決定再度起用名士辛棄疾,任命他為樞密都承旨。但此時辛棄疾已經臥病在床,未及受命,便與世長辭了。臨死還揮臂高呼&ldo;殺賊&rdo;數聲。這個以武起事、以文耀史的偉岸男子,最終壯志未酬,空留下一腔浩嘆。
吳曦叛宋降金是南宋中期的重大事件,不僅令西線宋軍元氣大傷,也對南宋後期局勢造成了重大影響。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促使了&ldo;以文制武&rdo;體制的恢復,南宋朝廷逐步加強制置使、宣撫使的統兵權力,多由文官擔任,剝奪了各屯駐大軍都統制的指揮權,&ldo;暗帥&rdo;&ldo;暗探&rdo;等新鮮事物應運而生。
不僅如此,吳曦一事還引發了南宋中樞的急劇動盪。軍事上的失利和吳曦叛宋成為朝野上下攻擊執政大臣韓侂胄的主要理由,他本人威信大大下降。韓侂胄的政敵史彌遠和宋寧宗皇后楊氏便想藉機剷除他,一場政變在朝廷內發生了。
史彌遠率先上書彈劾韓侂胄,指責開禧北伐以來百姓死傷無數,公私物力非常困難,給國家造成禍害。楊皇后也趁機讓皇子趙曮在宋寧宗面前指責韓侂胄,說韓侂胄再啟兵端,將危害國家。但宋寧宗依然信任韓侂胄,於是楊皇后決定鋌而走險,召兄長楊次山入宮,命他與史彌遠商議,誅滅韓侂胄。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初三,史彌遠在楊皇后的支援下,矯稱有密旨,令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率兵三百,埋伏在六部橋側,等韓侂胄入朝時,將其截至玉津園夾牆內活活打死。
宋寧宗聽說韓侂胄被截的訊息後,急忙寫手諭赦免韓侂胄。楊皇后拉住宋寧宗哭泣道:&ldo;陛下若下諭旨,請先讓妾死在這裡!&rdo;宋寧宗就此作罷。後來臨安府告知宋寧宗韓侂胄身死的訊息,宋寧宗竟然不相信,事情過了三天,還堅持說韓侂胄沒有死。群臣這才知道韓侂胄之死並非宋寧宗的詔旨,而是史彌遠和楊皇后搞的鬼。
韓侂胄死後,史彌遠大權獨攬,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拜右丞相。最為卑劣的是,他按照金人的要求,鑿開韓侂胄的棺木,割下頭顱,裝在匣子裡送給了金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