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柚�誄こ嗆突鵪鰨�蕉妨Υτ諳路緄拿骶�芄緩陀文撩褡迨迪執籩碌奈淞��狻�
但是,修建長城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雖然比之大軍出征要節省得多,但還是成為明朝社會的沉重經濟負擔,而且,長城的存在並不能徹底打消遊牧民族劫掠的念頭,只是加大了他們劫掠的難度。戰爭的威脅還一直存在著。這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比之農耕民族,遊牧民族更加依賴自然條件。一旦發生大的天災,他們除了南下劫掠以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維持生存的手段了。而且,遊牧民族生產的產品種類較少,他們要想得到其他更豐富的生活用品,只有從農耕民族那裡得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來就一直存在遊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主要原因。
古代中國(2)
既然“戰”和“守”的方式都不理想,那麼,難道這個問題就沒有解決辦法了?當然有。而且,更樂於採用這種辦法的恰恰不是明朝這邊的受害者,而是北邊的劫掠者。
1542年,在多次劫掠得手以後,俺答派遣使者到大同嚮明朝政府表示,希望能開放邊境貿易,實行“互市”。使者說,他們南下劫掠,無非是想得到錦帛茶葉等物,可是動手去搶的話,恰恰難以得到這些細軟,只能搶到人口和牲畜,偏偏他們那裡並不缺人口和牲畜。而且,由於他們的劫掠,邊境人民紛紛逃亡,可搶的資財越來越少。再有,雖然遊牧民族在武力上佔據優勢,但出動軍馬,也是所耗不菲,還要和明軍打仗,死傷人員。算來算去,怎麼也不如雙方互市來得合算,所以,他們誠懇希望和明朝發展邊境貿易。
遊牧使者的這番話是真心表白。可惜,並沒有立即被明政府接受。1542年的使者是個不幸的人。他本是一個和平使者,卻被明朝的大同巡撫扣押,並被送往北京處死。雙方之間的往來也因此中斷了五年。其間又發生了多次入侵。五年後,一個明朝軍官被蒙古人擒獲。蒙古人對這個俘虜說,談起搶劫來,對你們危害雖大,我們這邊的得益卻很小。問題在於你們不允許互市,要不然何必這樣打來打去呢?被俘的軍官自告奮勇,要為蒙古人遊說此事。蒙古人便釋放了這名軍官,並派了三名使者。這三名使者又被人殺害,因為有人想要拿去請功。蒙古方面卻不屈不撓,再次派出使者,仍然希望講和互市。
這一次,蒙古人的希望在朝廷上得到了討論。可是,明朝君臣不但不打算講和,還開始討論收復河套的計劃。蒙古人大怒,發兵攻陷古北口長城,包圍了北京,並在河北大肆劫掠。震動了明朝朝野上下。蒙古人撤出以後,朝廷講和的呼聲高漲起來。在皇帝面前的討論中,著名的忠臣楊繼盛慷慨陳詞,堅決反對講和互市,認為和敵方貿易是示弱,是辱國,一定要先報仇雪恥。嘉靖皇帝被楊繼盛的慷慨陳詞打動,要捲起袖子大幹一場。可是,著名的奸臣、大將軍仇鸞卻站了出來,先捲起了袖子,不過不是準備和蒙古人打一仗,而是捲起袖子把楊繼盛大罵了一番:小子連寇都沒見過,說得到輕巧!
其他大臣也站在奸臣這一邊,主張講和互市。楊繼盛輩的主張被棄置一旁,本人也因仇鸞背後使壞被貶官。開放互市的政策定了下來。原來,所謂“愛國賊”並不是現代產物,而是古已有之。
當然,雖然楊繼盛被貶,但“愛國賊”並沒有後繼無人,互市因此時斷時續,停停打打,明朝有時會以各種理由關閉互市,實施貿易禁運,蒙古人則以武力進襲作為報復。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雙方對於戰與和的利益對比有了清楚明確的認識。互市終於穩定下來。1570年,雙方達成協議——隆慶和議,正式實現了和平和貿易。“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費省什七”。
軍費節省了70%,這只是直接收益,間接的收益則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