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1/2 頁)
那時的貴州省,交通極不方便,僅機器一項,從外洋購來運到青谿就很艱難,頭批機器1888年10月間始運到廠。所聘工匠亦隨到廠。潘霨在敘述其艱難情狀說:機器分三批起運,共重約近3萬擔,到滬後&ldo;僱船裝運前來,均須立架按件起重,由湖南常德而上,灘高水淺,又須按件起駁。……二年之久,始行運到,可見創始之難。&rdo;另一方面,在招集股上也遇到困難,&ldo;所集商款,催繳難齊&rdo;。潘霨在說明其原因說:&ldo;大抵因歷年股票無憑,富商受累,此次非見開爐出鐵,勢難踴躍輸公。&rdo;於是大多在厘稅項下暫撥以應急用。由於機器與工匠既到,安裝機器到開爐生產已為期不遠。隨即於1889年2月間開始作安裝機器的準備工作:造機座、廠房、火爐、煙通、水池等。在準備安裝機器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對此,潘霨也有記述:
&ldo;地方過於荒陋,磚瓦木植採辦稍延,添僱人夫亦非隨招即到。兼以運機船隻又屢屢失事,雖隨報即日僱船分匠前往撈摸不致沉沒,但一件不到,即一器不全,艱難迭出,致延時日。&rdo;
&ldo;致延時日&rdo;到什麼時候?直至1890年7月17日(光緒十六年六月初一日)始全工告竣,開用機爐熔礦煉鐵。這樣,青谿鐵廠從1885年冬動議和開始籌備到1890年夏完工投產,共用了4年餘時間。向之論者曾對此加以指責,說這表明洋務企業的工作效率低下。這種指責有失公允。如前所述,在那種資金缺乏,股分難集:窮鄉僻壤,遍地荊棘與外界半隔絕的土地上,興建近代新式鐵礦與煉鐵工業,是極不容易的;從籌建到投產用了4年時間,也不能說是時間太長。老實說,在那樣惡劣環境中做出這樣的大事,沒有很大毅力是辦不成功的。
青谿鐵廠投產後,日產鐵4萬餘斤,月可得鐵120萬斤,約可售銀22萬餘兩;月支出鐵砂、煤炭、薪工等費18萬餘兩。每月可餘銀3000餘兩。即使銷路有暢滯,市價有增減等情況,但出入相抵,有盈無絀。這種估計不一定很科學,例如折舊費、停工修爐等均未計算在內,但大致可以肯定,成功在望。
青谿鐵廠總計建廠費用銀276萬餘兩,因股款不敷,挪用公款192萬兩。為了迅速歸還公款及籌措周轉流動資本,向法國泰來洋行借規銀30萬兩。應該說為了順利辦好鐵廠,借洋債亦未嘗不可。因為這是鐵廠發展生產所必需。
然而,就在開爐煉鐵後一個多月,主要經理者潘露積勞病逝。這對青谿鐵廠無疑是一個嚴重打擊。誠如青谿局委員徐慶沅所說:潘露死後,&ldo;無奈欲開大爐而無人督理,終失機宜;欲承領洋款,而無力擔當,恐傷信義。&rdo;鐵廠只得建議退還洋款,暫行停工。潘霨為了&ldo;免為商累&rdo;,只好&ldo;俯如所請&rdo;了。大爐停工,小爐還是時斷時續熔煉著,到1893年始完全停辦。這可以說,青谿鐵廠是洋務企業中一個失敗者。失敗的原因與潘露之死固然有關,但從根本上說決不是某一個人的有無問題,而是投資環境太惡劣。例如,青谿鐵廠所需焦煤,要從幾百里外的灣水運來,這在火車輪船發達情況下原不算一回事,但在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的貴州來說,問題太大了,它使鐵廠原料的運費比之產價高出數倍、十數倍,價格太昂了。無怪後來青谿鐵廠在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前,一直難以景氣。
五、漢陽鐵廠
五、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是張之洞所籌建。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14歲中秀才,16歲中舉,27歲中一甲三名進士,及第後授翰林院編修,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