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第1/2 頁)
皇帝變溫和了
也是在11月6日這天,皇帝又給松筠、長麟和吉慶下了一份諭旨:
&ot;倘該貢使等再三陳懇必欲由廣東行走,有不得已之實情難以拒絕,亦只可俯從所請,不過沿途稍費供支而已,仍當令長麟帶同貢使由水路至江西過嶺赴粵,附搭該國貿易便船回國,以示懷柔。&ot;
正及時!金錢上的損失不會致命;一切恢復正常。朝廷要花五週時間才能確定英國人離開中國所走的路線。乾隆的意志最終又一次在馬戛爾尼的意志面前動搖了。
用作擺設計程車兵
受到歷代皇帝大加讚賞的天朝情報工作有如自動裝置那樣精確:&ot;茲貢使船隻於初二日渡江。凡人煙輳集之處,大小夷人並未登岸。該夷人等一路目睹田塍繡錯,人物蕃熙,備仰太平景象,其悅服之情見於顏色。&ot;
在鎮江,等待著他們的是聲勢浩大的軍事操演。但是,馬戛爾尼注意到城牆瀕臨坍塌,這種景象與2000多名士兵隨著音樂聲在旌旗下接受檢閱的場面形成對照。兵士的裝備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劍,還有幾枝火槍。他們戴的頭盔從遠處看像金屬那樣閃閃發光,然而人們懷疑它們是用塗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經過燒煮的紙板製成的。五顏六色的制服、衣冠不整的形象絲毫沒有一點尚武氣派;軟墊靴和短裙甚至給士兵們添上了女性的色彩。
王大人明確指出,這種華麗的裝束只是&ot;在重大場合裡&ot;才從衣櫃裡取出。而對於作戰來說過於笨重的鋼盾牌也只是用於炫耀而已。馬戛爾尼很想從近處瞧一眼。他遭到拒絕:這是防務秘密……
不必挖苦了!天朝的軍官們不開玩笑:他們護腿套上的扣子一個也不少。指揮隊伍的王炳總兵給朝廷寫道:&ot;其經過各營汛墩臺並兵俱一律整肅威嚴,該貢使及隨從人等俱甚安靜。&ot;任務完成了。
英國人非但沒被嚇倒,他們還認為獲得了能在這裡輕而易舉地登陸的證明。英國人對示威演習作了如此肯定的結論,以至為半個世紀之後他們在有些地方遭到英勇的抵抗而感到意外。在長江江心矗立著一座小島,叫做焦山。如今你還可以在那裡觀賞在鴉片戰爭中擊退英國人的堡壘。恩格斯曾頌揚了這一戰果--這是位善於使用更為巧妙的武器來征服中國的入侵者。
為什麼寧肯用這種粗劣的火槍而不用在歐洲普遍使用的精製步槍呢?巴羅向王大人提出這個問題。這位武宮回答說:在西藏,步槍顯得不如火槍有效。巴羅反駁道:&ot;問題在於兵士們沒有養成不將槍管支在鐵叉架上的習慣。&ot;但他不抱幻想:&ot;偏見是根深蒂固的。&ot;而取消這些偏見是否符合英國人的利益呢?
不夠威武的軍人
王大人和喬大人解釋說:這支到處可見,存在於中國人民之中的軍隊有100萬步兵和80萬騎兵。巴羅對此持懷疑態度。但是,兩位官員是分別說出相同的數字的。他們估計全國人口為3.3億,國家的年收入為5000或6000萬英鎊,其中1000萬進入皇帝的銀箱;800萬用於軍事開支。這筆錢足夠維持以上數目的軍隊了。
如此精確的數字使人感到驚訝。然而,今天從各方面來看這些數字是準確的。如果說帝國的官僚機構意識到在乾隆統治時期人口翻了一番,難道它會看不到貧困化和爆炸的危險嗎?它擁有準確的數字--它仍保持一成不變?
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是法國的12倍,農業產量也比法國高得多,貿易結算總有盈餘,馬戛爾尼就不再認為兩位陪送官員是在誇大其詞了。
但是,戰爭遠不是這支軍隊日常關注的事。除了分佈在北部邊疆沿線和被征服的省份內的韃靼騎兵外,天朝的兵士擔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