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1/2 頁)
這些與事實相當接近,張國燾的回憶錄中引用朱德批評毛和讚揚張的四方面軍的那些部分則不那麼可信。
不少參加長徵的人還能記得張國燾柔弱與自負的特點。李德寫道,張&ldo;四十歲左右,身體魁梧,儀表堂堂。他象主人待客‐樣接待了我們。他的舉止十分自信,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軍事優勢及行政權力。&rdo;在一方面軍戰士眼裡,張的這種態度與他們一方面軍的領導人的謙虛精神和樸實作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很難說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政治觀點上的差異。然而,從照片上來看,張看上去確實就是這樣一個人。同瘦骨嶙峋的&ldo;長徵戰士&rdo;(特指一方面軍的領導人‐‐譯註)相比,他顯得柔弱。
實際上,一九年三十八歲的張國燾。他的資歷在共產黨中是首屈一指的。他出身十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時,張是該校的學生。他們就是在那時認識的。兩人都在‐九二一年建立共產黨的十二名創始人之列。從早期起,張便是黨的領導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組織局委員、在南昌起義中.他與周恩來在一起,發揮了一點小小的作用。他在莫斯科待過三年。一九三一年,上海的中央局派他去領導非常重要的鄂豫皖根據地。從那時起,他便一直馳騁疆場,戰績可與毛在江西的戰績相媲美。他同蔣介石打了不少大仗,而且取得了勝利。他兩次轉移根據地‐‐第一次是從鄂豫皖邊區轉到川陝邊境,後來於一九年春轉到川西北。和張國燾一起轉戰各地的有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他就是徐向前。徐向前在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為中國的才名元帥之一。雖然張國燾的作風與毛不一樣,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比當代中國史學家所屬認的要大。
張喜歡獨立行動,常常與中央委員會發生爭議(就象毛一樣)。一九三二年,他從鄂豫皖轉移到川陝一帶,因未得到中央委員會批准便擅自行動而受到批評( 有點兒象毛在井岡山的情況 )。可是他的轉移是成功的,批評也就自然消失了。轉移到川西北的行動遭到了更多的批評,但是此時中央委員會正在長徵之中,通訊聯絡幾乎中斷,因此張不可能受到嚴厲的譴責(事實上也沒有)。
張已作出安排,或者試圖作出安排‐‐要在他展開活動的幾個省裡與當地的軍閥和睦共處。一九三二年入川後.他給四川軍閥楊森以及四方面軍駐紮地區的軍閥田頌堯寫了信。田拒絕接信。楊雖收了他的信,但卻因事不關己,不加理睬。張給孫蔚如也寫了信,孫是陝西僅次於楊虎城的第二號軍閥,孫與張國燾達成了協議。解放後,孫成為陝西省的副省長。
張入川後沒有搞土改,也沒有建立蘇維埃政府。中央委員會對此進行了批評。大約兩個月後,他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大概是在他決定要留在這一地區之後。而現在,張同四方面軍佔領的川西北地區的軍閥沒有什麼諒解,因為他足以對付他們可能發動的任何軍事進攻。
就在會師之前,張再一次獨立行動。此時他已控制了很大的地盤‐‐金川、小金(原懋功)、松潘和黑水等縣。這幾個縣今天的面積是八萬九幹平方谷裡,一九年時可能還要大得多。一九八四年的人口是七十五萬。三十年代中期大概是二十或三十萬。對中國來說,這是人口稀少的地區。但這裡土地肥沃,是個產糧區。張還有八萬戰鬥部隊和同樣數目的非戰鬥人員。
一九年五月三十日,就在毛和一方面軍到達的前夕,張宣佈成立所謂的西北聯邦政府。它不是正式的蘇維埃組織,而是一個符合當地少數民族( 在當地其實是多數民族 )比例十分高的情況的混合政權。周純全就任主席。首府設在北川。北川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