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4 頁)
反正他們姐弟相處和樂,對小羊的學習也有幫助。張歆並不干涉小強&ldo;伴讀&rdo;。
無名食肆從來不做廣告,也不吹噓用料上乘,工藝講究。
隔壁巷子裡,住了個美食家老饕。某日來吃了頓早餐,嘗出那粥是加了高湯熬的。坐在店內,一直等到午餐,又吃出來大鍋肉裡有魚蝦貝類的鮮味,漂亮鮮嫩的蔬菜是用高湯加油汆燙出來的,那以後,大半日子準點到無名食肆用餐,酒樓都不大去了。
這老饕就是個活廣告。聽說這平價小食鋪不但味道好,材料手藝比大酒樓還講究,包括李公子在內,追求真好味,而不是講究面子追求新奇的食客蜂擁而來。附近的人家有點覺得佔了便宜,有點擔心便宜被別人佔走,也怕無名食肆名聲大了,來的有錢人多了,改走高檔線路以後,吃不起吃不著了,來得更勤,買得更多。
無名食肆的生意好到爆!顧實兩口子深受鼓舞,問張歆要不要擴大店面,至少準備更多的食物。
張歆沒想在此長期經營,無意擴大,考慮到店面人手廚房等因素,決定保證質量口碑,防止意外事故,繼續限量供應,結果就是每日開門營業時間只有半天。
食肆關門,也不等於就不做生意了。
近旁住了一個小官,自從無名食肆開張,早午兩頓就吃他家的,越發嫌家裡的廚子手藝不好還貪汙,乾脆辭了。晚餐沒著落,他家奶奶跑來找張歆,請他們晚飯多做些,賣給他家。張歆他們自己吃什麼,他家跟著吃什麼就好。
張歆覺得這主意不錯,又聽說他家男人管著碼頭進出船隻登記,也有意結交。
這事傳了開去,又有幾家人找上門要買晚飯。多幾家人,萬一有事,還容易說得清,張歆全都答應了。
街那頭有個年老致仕的官員,大病初癒沒味口時,吃到了無名食肆的粥,以後也是一日三餐命人從這邊端。貴人,又是老人,講究多,都是點菜,還有諸多要求。張歆不跟這種人客氣,特別定製當然多收錢。
先是羅六的同事,那日跟著羅六在店裡美餐一頓,惦記上顧實的手藝。不久他父親壽辰,特地託了羅六來求張歆讓顧實過去掌勺,操持一頓壽筵。之後,又有人想要借重顧實的廚藝宴客。張歆乾脆開設&ldo;到會&rdo;服務。到會要價高,平均一個月也就一兩次。
開門賣早午飯,關門賣晚飯,偶然上門炒菜。要說工作量,一個比一個小,賺頭卻是一個比一個大。顧實等人對張歆的生意頭腦佩服得五體投地。
半年下來,張歆一算帳,不但投入食肆的成本完全收回,付清他們在松江的房租衣食生活成本,還略有富餘。
憑藉她現有的班底,以這樣的經營思路,在明朝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也許還能給兒女攢點家業和嫁妝。
張歆正要打聽那個程啟和他的船,一來他家解決三餐的碼頭小官過來報信:有泉州船隻靠港,還是官船。
官眷
船是泉州同知派來接寡母寡嫂的船。同行的還將有閩地一位參將的母親,因而,另有兩條船護航,由參將的族弟和親信率領。
不能說萬無一失,這已經是能找到的最安全可靠的機會了。若能借著路上的時間,與兩家官親搞好關係,將來在泉州也能有個靠山。張歆十分意動,連忙把所有能用的關係網撒出去,打探相關情報。
幾天裡,情報陸續匯總回來。同知姓餘,山西人。他母親青年守寡,拉扯大三個兒子。老大身體不好,用功過度,早逝。老二老三都中了進士,做著官。餘老太太本是帶著守寡的長媳,跟老二住。前些日子,老二升遷雲南,老太太不想跟著去。老三多年未見母親,幾次要接母親去泉州侍奉。這回,老太太終於點頭。閩地多山,層巒疊嶂,小腳老太太還是坐船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