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4 頁)
相比之下,倒是廚房裡,張歆的人馬和另請來的廚子幫廚都在,人多事少,很清閒。廚房是酒樓的核心,好用的人手不是想找就能找到。張歆和程啟有共識,這一塊需要壯大加強,而不是裁減。
然而,人浮於事,也是大忌。張歆在松江得到的經驗,決定發展外賣和到會服務。
阿玉和阿松姐弟都回來了,還多了個阿興。
新年時,阿松的木匠師傅傳過話,希望他回去。阿龍父子當初讓阿松來給阿姨幫忙,順便長點見識,也沒想到這一下阿松就成了&ldo;名人&rdo;,露臉露到了父母官和大人物跟前。張歆給的工錢本來偏高,另外還有獎金賞錢,從經濟的角度,也是在酒樓做下去好。阿龍父子卻有些猶豫,比起在酒樓雕蘿蔔花,&ldo;木匠&rdo;手藝更正經更靠得住。
阿彩和婆婆想得沒那麼遠那麼多,傾向於讓阿松繼續跟著阿姨。木匠師傅嚴厲挑剔,嫌阿松這不好那不好,好好個孩子,垂頭喪氣地被退回來。是他阿姨慧眼識才,發掘出阿松的能力,給了他機會。就不提道義親情,她們也希望孩子做工做得快樂。
大人意見不一,只好讓阿松自己決定。阿松當然願意繼續幫阿姨,不僅因為跟著阿姨收入好成名快,阿姨對人好,兄弟姐妹在一起開心,更重要的是阿姨願意聽他的想法,放手讓他去做,完完全全把他當作平等的大人對待。阿松這麼對阿公和阿爹解釋自己的感受:&ldo;在木匠師傅那裡,我好像一頭驢。師傅叫我推磨,一下說我太慢,一下怪我走歪,最後把我趕回來,說我不是頭好驢。阿姨看見我就叫我跑跑,然後指個方向說,你看怎麼跑到那邊去。我現在覺得自己不是驢,是馬,可以跑起來的馬,再跑跑說不定就成良駒寶馬了。&rdo;
阿龍好笑地踢了兒子一腳:&ldo;就你,還能是千里馬了?&rdo;
阿松摸摸屁股:&ldo;反正我不是驢,不要回去推磨。&rdo;
阿龍爹若有所思:&ldo;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也不是千里馬。阿松能遇到他小姨,也是運氣。還是問問他小姨有什麼安排。&rdo;
張歆對阿松當然有想法。她想讓阿松正式學做廚師。松江的無名食肆,泉州的壽筵,對外掌勺的大廚是顧實,真正安排菜餚的是張歆。冷盤點心甜湯,顧實根本不過問,跟沒經手。就連真由顧實掌勺的熱菜,好幾款也經過張歆指點改動。
顧實從小在廚房長大,可以說,離開南京前,顧家廚房顧家酒樓的廚房就是他的世界。他有紮實的基本功,刀功尤其精湛,知識面卻有限,也沒有創新意識,遇到張歆前,會做的只有從前輩廚師那裡學的那些菜式,瞭解的也只有淮揚一帶較為常見的食材調料。顧實是個很守規矩的人,甚至沒有想過要對師傅傳下來的菜式進行改動。運氣好的話,這樣的性情手藝足夠他養家餬口,平穩地度過一生。
他遇到了張歆,另一極端。張歆從來沒正式學廚,二十歲以前動鍋鏟的次數都寥寥可數。然而,她愛吃,出生在一個物質豐富交通方便交流頻繁的時代,先有了很高的鑑賞能力,後在外界難以完全滿足她對食物的要求和追求的情況下,開始自力更生。最傳統的菜式,她都曾見聽說過不止一個菜譜,不止一種做法。不懂傳統,沒有條條框框,即使她沒有刻意追求新巧,信手拈來都是與眾不同的菜式搭配。
這兩人的合作成就了無名食肆,打響了福壽閣。烹調的成功中,張歆的影響更大,被人知曉的大廚卻是顧實。這是張歆想要的結果。她可不想被人當作女廚子,但餐飲業,品牌就是號召力。
與張歆不同,顧實是專業廚師。廚藝是他安身立命之本。深知名不副實的下場,顧實對披到自己身上的光輝頗有些惶恐,用心地吸納經驗和建議,更認真地思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