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第1/3 頁)
明宣帝睨了太子一眼,故作嫌棄:&ldo;就你那點小心思,難不成為父還看不出來麼?說吧,你可是又闖什麼禍了?才剛把淳王叔家的小子送進宗人府,難不成,你還做了更出格的事?&rdo;
&ldo;您可是冤枉兒臣了,若非淳親王府的堂兄想欺負兒臣和福兒,兒臣何至於對他出手?&rdo;太子就像一個嚴謹的學者一樣,認真地反駁著明宣帝的話:&ldo;這一次,若非有人想挑撥淳親王府的世子妃鬧事,兒臣也不至於走這一趟。&rdo;
明宣帝聞言,眉心微蹙:&ldo;此事究竟是怎麼回事?你與朕如實道來。&rdo;
&ldo;兒臣原以為,堂兄衝撞福兒與兒臣之事只是一個巧合,對堂兄小懲大誡一番,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誰知,聽了下人的回稟,才知道,宮裡頭有人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呢。&rdo;說著,太子看向自己身邊的小太監:&ldo;將你當時聽到的,看到的,一五一十的稟報父皇,不許有任何隱瞞!&rdo;
&ldo;是。&rdo;就是太子不這麼吩咐,小太監也不敢在明宣帝的面前隱瞞什麼。明宣帝何等眼力?對他說謊,無異於自掘墳墓。
&ldo;淳親王世子妃離開鳳儀宮時,奴才恰巧看到她,原想上前向她請個安,誰知,這時候,有兩名宮女躲在淳親王世子妃出宮的路上竊竊私語……&rdo;
明宣帝越聽,臉色便越是陰沉。
這種挑撥離間的話,若是沒有人授意,哪個宮婢敢隨便說?定是有人在背後指使!
明宣帝想起不久前柳妃才派了鄭貴人來自己面前給太子上眼藥,幾乎忍不住想要立刻將柳妃抓來問上一番。但是很快,他又意識到,如果,挑起太子與淳親王府的矛盾是有心之人一手策劃的,那麼,柳妃必然沒有那個實力,也沒有那樣縝密的心思。
待小太監說完後,太子長籲一聲:&ldo;父皇,兒臣每每思及前些年朱、柳兩妃之爭,就深覺不寒而慄。既有人能夠不動聲色的挑起他人的矛盾,還能夠全身而退,兒臣是在不得不防。&rdo;
太子這話彷彿是隨口說出的一句感慨,明宣帝卻立刻將兩件事聯絡了起來,心中越發肯定此事不是柳妃所為。
柳家如今早已衰敗,柳妃在宮內不得聖寵,在宮外無人脈可用,怎麼可能有能耐算計了淳親王的孫子和太子?
宮中,除了姜皇后之外,恐怕也只有封疆大吏之女李淑妃、新晉禮部尚書之女穆賢妃以及御史大夫之女張婕妤有本事做成這件事了。
李淑妃向來是賢德之人,穆賢妃一向本份,又與姜皇后走得近,至於張婕妤,明宣帝瞭解的不是很多。因張婕妤跟父親一樣,常板著臉,每每見了便讓人掃興,故並不怎麼得明宣帝喜愛。如今,明宣帝雖每月會去張婕妤宮中坐坐,也是為了看看張婕妤所出的五皇子,明宣帝的注意力,很少會放在張婕妤本人身上……
這樣想想,明宣帝倒是犯了難,似乎哪個都可以,又似乎哪個都不可能會做這種事。
這個時候,明宣帝還沒有意識到,太子跟他耍了個小小的心眼,搶先一步誘導明宣帝相信,此事從頭到尾都是旁人謀劃的。九真一假,真真假假之下,明宣帝自然不會對太子產生什麼懷疑。就算事情暴露了,太子也可以推說是自己想錯了,不會有任何問題。
太子當然知道,這件事,有人臨時起意的可能性比一手策劃此事的肯能性要高得多。但這又怎麼樣呢?他難不成還要去為那個人解釋?
不管上次挑起朱家與柳家糾紛之人,與這次意圖挑起林嬌怡與宗室之爭的,究竟是不是同一人,在難以抓到罪魁禍首的情況下,這口黑鍋,都只好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