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朱元璋對&ldo;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do;的古訓,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建國後宵衣旰食,節儉自奉,時刻自惕不息,力圖為子孫為臣民立下一個可供效法的典範,為新朝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對子女們要求極嚴,希望也很大,生怕他們沾上奢靡惡習;對諸功臣子弟,也是如此,怕他們成了只知剝削百姓為害社稷的饘絝,因此,他讓諸王從小學習經書,功臣子弟也奉詔入學。他對儒臣指示了這樣的教育方針:精金須高手打造,美玉須玉匠琢磨,有好子弟而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反不如愛金玉?皇子們
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作官辦事。教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應當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古往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對他們反覆講說。另一方面,因他與大多數功臣出身卑微,不免多了一層忌諱,凡事怕被譏為土氣與小氣,不僅故意神化皇室,到處散佈自己是奎宿下凡,享有天命,還連帶著把功臣也抬到嚇人的高度,說他們是奉天命來輔佐自己的。因此,他一反唐代以來公侯大臣與皇子鈞禮的規矩,明文規定,公侯大臣見了皇子公主要伏地而謁。公侯歲祿最高的不過五千石(僅徐達一人而已),而親王的歲祿為五萬石,是公侯的十倍乃至數十倍,是伯爵的百餘倍。親王之子封郡王,歲祿六千石,諸子封鎮國將軍,孫封輔國將軍,曾孫封奉國將軍,四世孫封鎮國中尉,五世孫封輔國中尉,六世以下全封奉國中尉。
凡皇族出生,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室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後的喪葬,全由朝廷負擔,既
不能像百姓那樣考科舉做官吏,又不許務農、經商、作工,以保持皇室的尊嚴。
對開國功臣,朱元璋也是破格優待的,不僅準許公侯伯等爵位世襲,鐫於鐵券,還給予免死的特權(除謀逆罪外),有的功臣(如李善長等)還可免死兩次。就是對沒有爵位的中高階將領,朱元璋也悉心收買,允許他們世襲指揮使、千戶和百戶等重要武職,開歷朝武職明文世襲之先例。對功臣們的奢侈乃至腐化,朱元璋早已耳聞目睹,並以且喜且憂的矛盾心情靜觀著:他喜的是,功臣們忙於聚斂財貨,勢必玩物喪志,銷磨掉他們的野心異志,減少對朝廷的威脅;另一方面,卻又怕他們的奢侈發展太甚,傷害他的百姓,破壞他的制度,動搖社會的安寧。以此,他語重心長地對胡惟庸說道: &ldo;功臣奢糜之事,朕豈不知?不過念及他每出生入死,助朕奪得江山,朕不忍富貴獨享,故允許他每分沾榮華,只要他每適度,不違綱紀即可。朕的這番苦心,還望丞相反覆向他每剖明。若他每萬分不知適度,朕便
只好繩之以法。朕寧願受虧待功臣之指斥亦不願受百姓慘遭塗炭鋌而走險之災禍。&rdo;
胡惟庸聽罷,心中暗想,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既要保證功臣們適度的享樂卻又不能讓這種享樂發展到危害民眾的地步。這個適度不僅功臣們掌握不了,就是皇帝本人,也恐怕心中無數。他突然覺得他和皇帝心理上的距離一下縮短了許多,便表示他要盡力約束勛臣元戎們遵守朝廷刑憲,維護皇家的尊嚴,不能有絲毫越軌行為。 &ldo;越軌行為&rdo;這幾個字,著實切中了朱元璋的心病。自從稱王以後,他總是擔心擁有重兵的將領們會效法他的榜樣,據地自王,連對忠謹的老夥計徐達也不放心,總要在他出徵時派義子一同前去,暗中監督,還把出征將領的家眷扣在身邊,名為照顧,實則作為人質。而今天下雖然大定,一般將領不敢再生非份的野心,但朱元璋仍不敢掉以輕心,總怕禍起蕭牆,總怕幾個功高名大權重的將領振臂一呼,學安祿山、趙匡胤的榜樣。因此他對典兵大將們控制更緊,派出鐵冊軍保
護他們的府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