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3 頁)
這篇談話以&ldo;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rdo;一句最為著名,它如同&ldo;抗戰宣言&rdo;一樣,為中國四萬萬同胞廣泛傳誦,激勵了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團結抗戰的最大決心。這篇演講稿,就是陳佈雷起草的。抗戰時期,陳佈雷還有許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讚譽,在國內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作為一個舊時代的知識分子,陳佈雷正直清廉、秉公無私,其品行道德為人所稱道。在重慶時周恩來曾託人向他傳話:&ldo;對佈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們共產黨人欽佩;但希望他的筆不要只為一個人服務,而要為全中國四萬萬同胞服務。&rdo;作為國民黨主管宣傳的要員,陳佈雷對一些進步人士是很敬佩的,譬如郭沫若。他曾促成郭沫若順利回國。
第一部分 回首向來蕭瑟處 第24節:蔣介石最倚重的兩大&ldo;文膽&rdo;(2)
1927年&ldo;四一二&rdo;政變後,郭沫若發表了有名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蔣介石發出通緝令,迫使郭沫若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變後,郭沫若想回國抗日。為此,鬱達夫找到了陳佈雷,陳佈雷答應為郭沫若說情。但蔣介石對郭沫若那篇文章仍耿耿於懷,於是陳佈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契粹編》等一疊書說:&ldo;委座,據說,郭沫若這些年沒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頭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銅器銘文……學術成果在國際上很有影響。現在,他想回國參加抗戰,所想請示委座……&rdo;這樣,經陳佈雷的說情,郭沫若才得以順利回國。
作為蔣介石的&ldo;御用&rdo;筆桿子,陳佈雷曾參與起草過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作出過一些違心事,替蔣編織過謊言,最典型的是為蔣撰寫《西安半月記》。關於西安事變,陳佈雷知道張學良、楊虎城原為抗日而兵諫,並無&ldo;弒君&rdo;、&ldo;篡權&rdo;之意,也聽說了一些蔣在驚慌中跳窗逃至山後的狼狽情節。但蔣介石向他面授此書的綱目時,卻把張、楊說成是犯上作亂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難中鎮定自若,對下屬曉以大義,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轉危為安……陳佈雷無法違拗蔣的旨意,只得唯命是從,但內心裡卻十分痛苦。事後,他在日記中寫道:&ldo;餘今日之言論思想,不能自作主張。軀殼和靈魂,已漸為他人一體。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於此哉!&rdo;他並多次表示,&ldo;不能用我的筆達我所言&rdo;,&ldo;為人捉刀是苦惱的&rdo;。
陳佈雷是個很矛盾的人物,著有《陳佈雷回憶錄》。他熱愛報業,想當記者,卻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為人謹慎,也非常熟悉為臣之道,對蔣介石或同僚總是恭敬有加,從無盛氣凌人的傲氣。他廉潔自律,不拉幫結派,不貪汙腐敗,頗有&ldo;賢相&rdo;之風,被蔣介石稱為&ldo;完人&rdo;。
他位居黨國中樞,大權在握,卻鄙薄政治,不讓兒女從政,他的子女中沒有一個國民黨員(他的女兒陳璉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
1948年11月13日,陳佈雷自殺身亡,終年五十九歲。他在留下的遺書和致蔣介石的信中稱:&ldo;今春以來,目睹耳聞,飽受刺激&rdo;,致使&ldo;衰老被憊,思想柘澀鈍滯&rdo;,他表示自盡之舉實出於心理狂憂之萬不得已。
11月18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國民黨南京政府為陳佈雷舉行公祭典禮。出席典禮的有: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以及於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