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魯肅是早在八月間劉表去世之時,就向孫權獻計,請孫權派他作代表,到荊州,在名義上是去弔唁劉表,在事實上是去聯絡劉備,鼓勵劉備,叫劉備放膽對曹操作戰,答應給劉備支援。
魯肅走到夏口(漢口)之時,曹操已經向荊州進軍;不久,魯肅走到南郡的郡治(江陵),曹操已經在襄陽,收降了劉琮,向南猛追劉備。魯肅走到了江陵之北、當陽之南的長坂,遇到劉備。劉備剛剛吃過一次敗仗。
那時候,新敗之餘,劉備的陣營兵荒馬亂,劉備本人自然也很心煩。魯肅來到帳篷裡,向劉備說明來意:勸劉備不必灰心,孫權一定支援。魯肅而且向劉備描述了江東人民如何富庶,軍隊如何精壯。
魯肅對劉備身旁的諸葛亮,作一番自我介紹;&ldo;我是令兄子瑜(諸葛瑾)的朋友。&rdo;諸葛亮對魯肅也就推誠相與,成了朋友。
劉備不曾夢想到孫權會得先派人來找他,興奮之餘,就立刻叫諸葛亮作代表,到柴桑去向孫權答聘;同時,也催促孫權出兵。
歷史上的小問題極多。原因是,史料總不會完全,也都不免於或多或少的主觀成分。倘若有兩個人敘述同一件事,結果便是兩篇很不相同的故事。甚至,一個人敘述了同一件事兩次,也可能寫出先後不同的兩篇故事來。原因:這一個作者先後所根據的史料不同,&ldo;藍本&rdo;不同,或這一個作者先後的情緒不同,對書中人物的好惡不同。
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常常有這個毛病。不僅時間顛倒,次序顛倒,而且寫張的時候說張好,寫李的時候又說李好。他在寫《魯肅傳》的時候,把孫權出兵的事完全歸功給魯肅,不僅沒有提到諸葛亮,也並未提起周瑜。在寫《諸葛亮傳》的時候,他又把孫權出兵之事,全部歸功給諸葛亮。
有人說,這是&ldo;正史&rdo;的體例,為了避免重複面把某人的事寫在某人的傳中。我卻以為詳於此而略於彼則可,一點兒也不提起,就未免差勁了。
這一件孫權出兵抗曹的事,我們應該首先讚揚孫權。他倘若沒有敢以弱敵強的英雄氣概,十個魯肅與周瑜、請葛亮,也說動不了他的。
第二,我們應該欣賞魯肅。魯肅是孫權面前第一個堅決主張抗曹的人,而且前後有兩次都是如此。第一次,在作代表去荊州以前;第二次在從荊州回來以後。第二次,他的論調更加徹底。他在眾人主張迎曹,孫權退席去&ldo;更衣室&rdo;(洗手間)之時,緊跟著孫權,跟到了&ldo;宇下&rdo;(走廊外邊)。孫權被他的誠懇所感動,就拉住他的手,問他:&ldo;子敬,你有什麼話要說罷?&rdo;(子敬二字,是魯肅的字)
魯子敬回答:&ldo;剛才那些主張迎曹的人,都是為自己著想,會誤掉將軍的大事。像我魯肅這樣的人,是可以迎曹的。迎了曹以後,曹會把我交給本縣的地方官去量才錄用,最低限度可以當個把不重要的科員(下曹從事),有小牛車可以代步,生活不成問題;倘若好好地幹,也可能慢慢地升為一個州的刺史(年俸六百石),甚至一個郡的太守(年俸二千石)。孫將軍,您倘若迎曹,曹操能夠給您什麼官呢?您將有什麼樣的出路?&rdo;
孫權說:&ldo;是啊!我的看法與你一樣。&rdo;
周瑜的貢獻,我們也絕對不可抹殺。周瑜雖則是推薦魯肅給孫權的人,在主張上與學識上與魯肅並不相同。魯肅是自從見了孫權之面開始,就暗暗地向孫權灌輸另創一個朝代,自為皇帝的思想。魯肅沒有一點&ldo;中興漢室&rdo;的抱負,他奉孫權,所行的完全是現實主義,而不是正統主義;他志在攀龍附鳳,做新朝的&ldo;佐命大臣&rdo;。周瑜不是如此。
周瑜向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