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2 頁)
張魯是張陵的孫兒。中間的一輩,是張衡。張陵被信徒們稱為&ldo;天師&rdo;,張衡被稱為&ldo;系師&rdo;,張魯被稱為&ldo;嗣師&rdo;,亦稱為&ldo;嗣天師&rdo;。後代的道教信徒,稱他們為第一代天師,第二代天師,第三代天師。
第二代天師張衡,與大文學家兼科學家同姓同名。那個張衡是荊州南陽郡西鄂縣人。這個張衡,在籍貫上是屬於他父親張陵的豫州沛國豐縣。
張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傳道很遠很廣。於是難免有些信徒或自稱信徒的人,把原來的教義與作風,加以或少或多的改變,甚至與政治混在一起。張魯雖是嫡傳,也大搞其政治;何況旁支流派,如鉅鹿的張角、張寶、張梁,作為黃巾最高首領的三位兄弟,以及益州巴郡的張修?
我相信張陵本人,最初創立道教之時,只是為了治病(當時瘧疾與其他的瘟疫,使得各州各郡有極多的人死亡),為了&ldo;以忠孝導民&rdo;,勸人為善。他叫病人先承認自己的過失,反省自己的過失;然後,他畫符,唸咒,叫病人喝下他用符咒所靈化了的水(靈水之中,他有沒有放下特效藥?我們無法查證。四川所出產的&ldo;常山&rdo;,便是極能治瘧的草藥)。
張陵與張衡,均不曾在軍事上與政治上有特殊的活動。作為第三代天師的張魯,由於劉焉的提拔與支援,竟然割據漢中,做了軍閥。
張魯不僅以&ldo;智義司馬&rdo;的官職,打敗了漢中太守蘇固,而且也襲擊了同去作戰的益州別部司馬張修。張修,我在前面說過,是張魯的五斗米道的教友。張魯如此對待教友,實在太不應該。他的動機與目的是:吞併張修的軍隊,以便獨霸漢中。
獨霸了漢中以後,張魯就燒掉漢中與寶雞長安之間的棧道,和漢獻帝的朝廷斷絕關係。
他而且與劉焉的兒子劉璋鬧翻。劉璋殺了張魯在成都的母親與其他的家人。
劉璋是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得了癰疽而死之時,被劉焉的部下擁戴為&ldo;益州刺史&rdo;的。其後,長安朝廷的主持者李傕、郭汜不僅追認了這個既成事實,並且升任劉璋為&ldo;益州牧&rdo;,向劉璋表示好感。
張魯在漢中郡不自稱&ldo;太守&rdo;而自稱&ldo;師君&rdo;(天師兼君主)。他廢掉了各縣的縣令及其他的官吏,只設道教教會的職員,以職員兼管民政。最高階的職員稱為&ldo;治頭&rdo;。每一個行政區域稱為一個&ldo;治&rdo;。治頭之下,設大祭酒與祭酒。再其次,普通剛入教的教友,稱為&ldo;鬼卒&rdo;。
人民犯法,張魯不肯立刻用刑。第一次犯法,張魯加以原諒。第二次,也加以原諒。到了第三次,張魯才肯用刑。
張魯在他所割據的全境,叫祭酒們到處設定&ldo;義舍&rdo;,義舍裡有飯有肉,免費招待來往的旅客。老百姓有病的,張魯的祭酒們叫他們靜坐反省,或公開承認自己所犯的過失,然後,喝下用指頭畫過符的水,與燒了的用筆在紙上所畫的符。
張魯確有他一大套的辦法。在他的境內,新的道路極多。因為,他命令犯了罪的人,以出錢、出力來修築道路,替代坐牢。
他在去漢中以前,在巴郡西部收了不少信徒;割據了漢中郡以後,這些巴郡西部的信徒,對他仍舊服從。
劉璋特地任命了一個姓龐名羲的,作所謂巴西郡的太守,用武力來鎮壓巴郡西部的這些&ldo;米賊&rdo;(米賊兩個字很不好聽,所指的是&ldo;五斗米道&rdo;的教友)。
漢朝原只有一個&ldo;巴郡&rdo;,沒有什麼&ldo;巴西